外甥“劉甥可師,宋甥可友”,劉謂劉逢祿,宋謂宋翔鳳也。嘉慶五年(1800年)中舉人,選為泰州學正,歷官湖南新寧(今資興)、耒陽等縣知縣。咸豐九年以名儒重宴鹿鳴,加銜為知府。宋翔鳳為學,把闡揚微言大義的經典從《春秋公羊傳》擴展到《論語》等多部經典,把義理闡發的重點從政治方面轉移到倫理道德方面。
宋翔鳳也深諳考據學,著作還有《論語鄭注》10卷、《大學古義說》2卷、《孟子趙注補正》6卷、《孟子劉熙注》1卷、《四書釋地辨證》2卷、《卦氣解》1卷、《尚書說》1卷、《尚書譜》1卷、《爾雅釋服》1卷、《小爾雅訓纂》6卷、《五經要義》1卷、《五經通義》1卷、《過庭錄》16卷以及《論語發微》、《經問》、《樸學齋札記》等。其中《過庭錄》一書,是其考據學的代表作,在晚清經學扎記諸書中成就較高。
清代今文經學派。因創始人莊存與﹑劉逢祿都是常州人,故名。最初根據今文《公羊》經說,故亦稱公羊學派。
鴉片戰爭前后,龔自珍﹑魏源以《公羊》經義,發揮政見,抨擊封建專制制度的腐朽。光緒年間,廖平分析經學,詳論漢今古文學的歧異,以為古學系偽造,今學乃孔子自創新制。后來康有為利用今文托古改制,作為戊戌變法的理論依據。
此時蔡元培對今文經學興趣濃厚。甚至發愿要編輯《公羊春秋大義》。這對于他后來積極投身于社會變革潮流,有著必然的關聯。
在徐家伴讀和讀書的同時,蔡元培與山陰龍山書院。會稽稽山書院均有一定的聯系。他在書院中偶爾寫寫八股文。按說八股文引經據典必須取自“四書五經”,但蔡元培這是候寫的八股文卻大相徑庭。“以古書中通假之字易常字,以古書中奇特之句易常調”。例如他喜歡王引之《經傳釋詞》上的古字和俞樾的《古書疑義舉例》上的古句與求文章的奇僻古奧。使得常人幾乎難以讀通。
如他自己所說:“我有一時做八股文,很喜歡用《經傳釋詞》的古字,《古書疑義舉例》的古句。好像同人開玩笑一樣。”
開始他可能是在開玩笑,沒想到山陰龍山書院和會稽稽山書院的兩位院長錢篪仙和王止軒,對此卻十分欣賞和推崇。有首創精神的蔡元培在此基礎上又不斷發揚光大,竟創造出他的獨門絕技——被大家稱做的“怪八股”。
他后來就用這種怪異風格的文章,參加了后來的幾次科考,被大家當作趣談。
再者,他在此期間還結交了許多知交好友,如精熟清代先人掌故的王左,為人豪爽而又善寫桐城派古文的朱茀卿,習武能文魏彧等人。
一般年齡相若的朋友薛炳,馬用錫等,也時常來此讀書和談天說地。青年書生聚在一起,壯志雄心,相約編撰大部頭書籍,諸如《二十四史索引》、《經籍纂詁補正》等等。但年輕的人們多半做事虎頭蛇尾,最后都不了了之。
無論如何,蔡元培這幾年讀書交友的生活,還是頗為愜意的。
1988年,蔡元培第二次趕往杭州參加鄉試。直到晚年,他回想起這一次的經歷還心有余悸。
“學而優則仕。”讀書、考取功名,是傳統社會里世世代代的父母對下一代的殷切期望。讀書人一旦博得入仕的機會,更在身份名位上榮寵無比。在民間一般的百姓中間,知書達理的知識分子總是備受推崇。
鄉試,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之一。唐宋時稱“鄉貢”、“解試”。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試本地人,一般在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
明、清兩代定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凡本省生員與監生、蔭生、官生、貢生,經科考、歲科、錄遺合格者,均可應試。
逢子、午、卯、酉年為正科,遇慶典加科為恩科,考期亦在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