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呈一觸即發之勢時,就以焦灼的心情關注著事態的發展。
按說,一個小小的島國和泱泱中華大國對陣,不是蚍蜉撼樹嗎?但是,傳回來的消息卻正好相反,節節敗退的不是“蚍蜉”而是“樹”。
同許許多多關心天下事的國人一樣,聞知甲午海戰不斷戰敗的消息,年輕的翰林蔡元培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悲憤交加,與其他朝中的憂國之士一起,在海戰發生半個多月后聯名向皇帝上奏
“日講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讀學士臣文廷式等跪奏,為敵情叵測、宜出奇計、以弭兵釁、恭折密陳、仰祈圣鑒事
“……然倭人乘勝之時,震驚陪都,窺伺近甸,我雖布置嚴密,尤慮瑕隙未周,比聞倭將以傾國之兵,道出黃海。此時李鴻章既有暮氣,而所調諸將,或多新募,或未成軍……
“戰國之時,秦攻齊,則韓、魏救之,攻韓魏,則趙救之。唐之藉兵,遠及大食。宋之謀金,兼約西遼。
“此時倭人得志,勢將不利于英;法人與其兵謀,德國亦所深忌。故聞英人頗有藉端與倭開釁之志,兵船五十余號,已盡集南洋。德人亦特厚于我,凡將弁之效力于中國者,其主皆特賞寶星;又任中國購買軍火,借資馭敵,此非偏有所厚也,衛我即所以自衛也。……資其兵費,使伐倭人?!蚧噬鲜ヨb,謹奏。
“翰林院侍講學士臣文?!夹焓啦疾淘啵拮紡堯q,編修臣尹銘綬。”
這便是帝黨中堅人物,翰林院侍講學士文廷式領銜的,蔡元培、徐世昌、張騫、丁立鈞、黃紹箕、沈曾桐等37人一八九四年十月七日,聯名上奏光緒皇帝的《與文廷式等奏請密連英德以御倭人折》。?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