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會,是清代民間秘密結社組織,以拜天為父拜地為母得名。又名洪門 ,俗稱洪幫 。初創時原系下層勞動者互助性秘密團體,后因屢遭清廷鎮壓,反滿色彩日濃。乾隆年間以“順天行道 ”,“剃除貪官”及“爭天奪國”為口號。嘉慶以后,復提出“興明絕清”及“反清復明”等口號。清末又增加了反滿內容。為對付清廷鎮壓及便于吸收會眾,不斷創立新的名稱,成為擁有數十種名目的秘密結社系統,因組織分散,未形成統一領導,在同一地區的組織間亦互不統屬。
此時在江浙一帶活躍著的會黨組織,大部分都來源于天地會,是諸多的抗清勢力,在斗爭失敗后保留下來的秘密組織。
因為有相近的目標,這個時候,會黨組織便成了革命黨人的堅定同盟軍。
蔡元培很注重動員了浙江一帶的會黨人士加入光復會,如徐錫麟等人,從而壯大反清的力量。
光復會積極開展秘密反清活動,上海、嘉興、紹興先后是它的活動中心,在日本以及南洋都有很大的影響力。他們通過辦報紙、設學校等方式,宣傳革命思想,培養革命青年,同時,聯絡會黨,運動新軍,準備開展武裝革命。
紹興人的明智與能干的特質,也體現在光復會的這些骨干們身上。徐錫麟運用親戚的社會關系迅速打入官場,掌握起槍桿子的實權。秋瑾在督辦大通學堂時,表面上與紹興官方打得火熱,開學典禮還請知府來講話。陶成章努力運作,使浙江會黨勢力日益強大。光復會會員最初只有四五十人,到1905年初增至六七百人。
有句俗話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其意是說知識分子不滿現狀,有所抗爭,但又軟弱膽小,搖擺不定,做不成大事。
到了蔡元培這里,這個詞就要升級了,不是“秀才造反”,而是“翰林造反”了。 “秀才造反”是“軟弱膽小,搖擺不定”,但蔡元培的這個“翰林造反”可是雄猛而剛烈。
當時蔡元培的個人聲望,對于擴大光復會在國內的影響起到很大的作用。一時間,蔡元培成了中國東南地區革命活動的核心人物。這一時期,經蔡元培介紹加入光復會的,有黃炎培、秋瑾、柳亞子、劉師培、馬宗漢、李燮和、孫毓筠等人。
黃炎培曾說過“民國成立前七年乙已秋,吾師忽召至其寓廬,鄭重而言曰‘我國前途至危,君知之矣。諸強虎視于外,清廷魚爛于內,欲救亡,舍革命無他道。君謂然乎?’
“則敬答曰‘然。’
“曰‘欲革命,須有組織。否則,力不集,事不成。今有會焉,君亦愿加盟乎?’
“則敬答曰‘茍師有命,何敢不從。’
“期以某日深夜宣誓,出誓文,中有句‘建立民國,平均地權,驅逐韃虜,光復中華。’吾師即指‘平均地權’句說明其理由。小子卒在吾師之前,宣誓加盟焉。”
這一段回憶,栩栩如生地再現了當時場景文雅瘦弱的蔡元培把堅定的目光投向學生黃炎培,詢問他愿不愿意投身救亡革命。而黃炎培則在老師的感召之下,既恭敬又慷慨地回答,老師的命令,后生小子怎么敢不聽?
這時的蔡元培,極力要干的是就是推翻滿清封建王朝。他所從事的各種社會活動,都是從反封建的革命需要出發的,與當時整個革命的發展形勢相一致,他的活動成為中山先生所主導的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
雖然同樣是干革命,比起那些會黨首領的粗質豪爽,以及年輕學生的奔放熱情,蔡元培終究是要多幾分書卷氣。
“元培德行有余,而方略頗短,性又好學,不耐人事煩擾。”光復會黨創始人之一的陶成章,曾這樣形容身為光復會會長的蔡元培。
這或許是書生鬧革命的一個側影吧,既有舍生而取義的節操、高絕的理念,但卻不太諳于實務,善于把握宏觀的大方向,一到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