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復合體是心理元素的聯合;心理元素是不可再分的心理結構的單位,它包括感覺和感情兩個方面。馮德指出,感覺(sensation)是心理元素的基本單位,呈現人的經驗的客觀內容。而感情(feelg)顯示人的經驗的主觀內容,是感覺元素的主觀補充。馮德認為,感覺和感情是相互聯系的,簡單的情感是伴隨著感覺產生的。
他同時認為,感情不能只用愉快和不愉快進行說明,而需要從三個維度進行描述才更準確,即(一)愉快——不愉快;(二)緊張——松弛;(三)興奮——沉靜。該理論的提出為情緒的維度理論打下了基礎。
蔡元培說,“馮德是一位最博學的學者”,他的著作“沒有一本不是原原本本,分析到最簡單的分子,爾后循進化的軌道,敘述到最復雜的境界,真所謂博而且精,開后人無數法門的了”。
卡爾?哥特哈德?蘭普萊西 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著名的歷史學家。他的主要著作有兩本一本是1985~1986年完成的三卷版《中世紀德國經濟生活》。該書史料豐富。研究的范圍較為集中,在書中,他詳細記述了莫塞爾河流域與萊茵河流域中部地區的經濟生活和發展狀況,本書為他本人贏得很高的聲譽。另一本12卷本的《德意志史》,這是一本爭議很大的書。
蘭普萊西是位史學革新者,他在校內創設的文明史和世界史研究所,原本只招收三四年級的學生。但當知道蔡元培是“清朝翰林”,便破例招他入學。受他影響,1910年至1911年,蔡元培還從事文明史和世界史的學術研究。
蔡元培通過與德國著名教授們的“親密接觸”,接受了西方式基本的嚴格學術訓練,形成了自己對現代學術規范以及大學教育模式的基本認知。
因旺盛求知欲所產生的“滾雪球效應”,使蔡元培在德國的求學變得十分廣博。學問的門類太多了,既要廣博,又要一門深入。他博而學之,是為了精深做預備。
蔡元培在《自寫年譜》中寫道“我向來是研究哲學的,后來到德國留學,覺得哲學范圍太廣,想把研究范圍縮小一點,乃專攻實驗心理學。我看那些德國人所著的美學書,也非常喜歡。因此,我就研究美學。但美學理論,人各一說,尚無定論,欲于美學得一徹底了解,還須從美學史研究下手,要研究美術史,須從未開化民族的美術考察起……”
從上面這段話也可看出,這應該是蔡元培畢生提倡美學的發端。在萊比錫大學期間,蔡元培選讀了幾門美學課程,業余時間常常參觀當地美術館、博物館。
他還練習過鋼琴和小提琴,觀看了大量的話劇、小歌劇,對美學產生了濃厚興趣。
他在《自寫年譜》中回憶“我于講堂上既常聽美學、美術史、文學史的講演,于環境上又常受音樂、美術的熏習,不知不覺地漸集中心力于美學方面。”
蔡元培在給友人的信中,提到的“ethe所著《fat》”,即歌德所著悲劇《浮士德》。
歌德(1749 1832)是德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浮士德》的創作一直延續了60年之久,是其付出畢生精力的巨著。這部作品概括了自文藝復興到19世紀初期歐洲近300年的歷史,反映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知識分子探索真理的過程,深刻描繪了他們的精神世界和內心生活。
蔡元培很喜歡這部作品,他不但購買原著觀看原劇演出,還選修了“歌德之戲劇”、“歌德《浮士德》注解”等課程,甚至去體驗作品中描繪的生活。
如他在《自寫年譜》中寫道“德國最大文學家哥德氏(ethe)曾在來比錫大學肄業,于其最著名劇本《弗斯脫》(浮士德)中,描寫大學生生活,即在來比錫的奧愛擺赫酒肆中(auerbach)。此酒肆為一地底室,有弗斯脫博士騎啤酒的壁畫,我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