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同學亦常小飲于該肆。”
正因為蔡元培對《浮士德》如此喜愛,故在博物館看到有關于作品的壁畫明信片賣時,立即購買,并寄給朋友一起共享。
好的藝術作品可以陶冶人的情操,這使蔡元培在欣賞歌德作品中得到了更深刻的體驗。
蔡元培說自己“到40歲,始專治美學”,指的就是他在德國游學的時期。
1912年,他首先將“美育”一詞引入中國,“美育的名字,是民國元年我從asthetische erziehung德語譯出,為從前所未有”,“美育者,孑民在德國受有極深之印象,而愿出全力以提倡者也”。
蔡元培后來主張的“美育為學”、“德智體美”四育、“以美育代宗教”等,顯然萌發、形成于德國游學時期。
蔡元培在萊比錫留學之時,也正是德國大學教育如日中天的鼎盛時期。他在上課讀書之余,顯然也非常關注德國的大學。
他曾翻譯了一篇題為“德意志大學之特色”的文章,發表在1910年第11期的《教育雜志》上。
這篇文章是當時著名哲學家包爾森的名著《德國大學與大學學習》的緒論。包爾森在其中比較了德國與英國和法國大學的特點,指出德國的大學“為研究科學之實驗場,而一方且為教授普及專門知識高等學科之黌舍,此為德國大學之特質……故德國大學之特色,能使研究教授,融合而為一”。
蔡元培后來擔任北京大學校長,并在北京大學進行具有歷史意義的改革,其改革的思路和基本理念,很大一部分顯然也是來自他在萊比錫的觀察與思考。
他在德國期間,也十分注重研究德國教育制度,這為蔡元培日后在中國的大學管理方面了重要的支持。
蔡元培還利用淵博的國學知識在德國傳播中華文化,推動中德文化交流。
在蘭普萊西的研究所學習時,蔡元培幫助傾心漢學的但采爾翻譯有關中國象形文字的資料,兩人結下深厚情誼。
1924年冬,時任漢堡大學教授、漢堡民族博物館館長的但采爾邀請蔡元培去做民族學研究;蔡元培在任中央研究院院長時,也邀請但采爾來華并聘其為社會科學研究所客座教授。這為后話。
蔡元培還與勒杜爾、安采爾、慕思德柏格等一起,在孔好古教授主持的中國文史研究所鑒別中國文物,幫助孔好古整理在甘肅樓蘭發現的古代文獻。
孔好古于1920年公布了這批簡牘與文書,引起中外學術界的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