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爆發。當時的蔡元培還身在德國,正在一所德國小鎮的中學里埋頭于他的心理學實驗。這時,從遙遠的東方傳來了辛亥革命的隆隆炮聲。蔡元培敏銳地感覺到劃時代的轉折來臨了!
蔡元培馬上提前結束了他的研究,趕到德國首都柏林隨時了解國內革命形勢的進展。他和那里的中國留學生們一起閱讀報章上有關中國革命的報道,相互聯絡,想辦法響應國內的革命。
這時,上海光復后被推為滬軍都督的陳其美給蔡元培來電報促其回國,蔡元培即取道西伯利亞,于11月28日抵達上海。
從此,蔡元培投身到了創建民國的事業。
孫中山在籌建臨時政府時,本提名章太炎入閣任教育部長,因章太炎性情率直,與同志多有積怨,反對的人很多,于是,孫中山把人選改為大家眼中溫和寬厚的蔡元培。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被一眾革命黨人推為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在組建政府部門的時候,任命學界革命黨人中聲望卓著的蔡元培當教育總長。
蔡元培本來曾有過“以身許國,功成身退”誓言,這時候孫中山要他去政府中當官,蔡元培先是婉辭。但眼見國家初創、百廢待舉,還遠遠沒到“功成身退”的時候,而且孫中山派來的代表說,您這樣德高望重的人如果不就任,恐怕其他的職位大家都不好就任了。于是1912年1月5日,蔡元培便以民國教育總長的身份,出現在了南京臨時政府的首次國務會議上。
這時的南京臨時政府初創,可謂無錢無糧。教育總長蔡元培曾問過給予他任命的臨時大總統孫中山,教育部在何處辦公,結果孫中山答以“此須汝自行尋覓,我不能管也”。后來,時任江蘇都督府內務司長的馬相伯先生,借給蔡元培內務司辦公樓的三間屋子,蔡元培的教育部這才開了張。
有一天,總統府通知去領教育部的辦公大印。教育部人手少,連跑腿的雜役也派不出。當了總長的蔡元培也不管什么身份,自己挾了塊白布,坐著人力車去總統府領了大印,用布包著帶回教育部。
辦公條件可以簡陋,排場也可以不講,但用人是不能有半點馬虎。在延攬部內人員時,蔡元培力求用一流的人才。許壽裳、周樹人(魯迅)、蔣維喬、鐘觀光、俞大純等大師級的人物,就是在蔡元培任教育總長時陸續進入了教育部。
有一個年僅23歲的陌生青年,叫王云五,他給蔡元培寫了一封信,力陳如何辦好民國高等教育。蔡元培細閱之下,覺得信中的意見很中肯,力邀王云五到教育部兼職。
這個王云五,后來成為著名的出版家、曾任商務印書館總經理。
兩人從此也締結下了近30年的忘年深交,1940年蔡元培在香港逝世,王云五是朋友中唯一隨侍病榻的送終者。
一天,蔡元培在報上看到《孔學商榷》一文,看后很是欣賞,一打聽,寫文章的這個叫胡玉縉的作者是清末學部的部員,蔡元培也邀請他到教育部工作。
蔡元培用人的另一個原則是“為事擇人,不設冗員”。諾大的一個教育部,連謄寫雜務在內只三十余人,不足其他部門的三分之一。
萬事開頭難,開頭的事情也特別繁雜,如摸底各地的教育狀況,有多少各級各類的學校,使用的教材情況。當時,教育部的各位同仁工作都特別緊張,有人說,“其工作氣氛頗似書局之編譯所,而絕少官衙習氣”。
當時,部內除總長和次長外,統稱籌備員,無官職和等級之分。每人每月薪俸,均為幾十元,次長和總長也不例外,酷似黎元洪領導下的首義之后的湖北軍政府。
中國古代至晚清,中式的傳統教育主要發展出了以下幾種形式
一府學和縣學。它們是為開科取士而設立的,是地方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