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的9月,蔡元培偕夫人和子女,與顧孟余夫婦同乘奧地利“阿非利加”號客輪,由海路駛抵德國。
蘭普萊西教授急需中國方面的資料,正等得著急,只不過沒有想到,來的人是中國的前教育總長。
按著蘭普萊西教授列出的提綱,蔡元培主要負責撰寫中國文明史方面的材料,顧孟余主要負責翻譯成德文。
離開多事之秋的中國政壇,蔡元培心靜了許多,只是,每天都很忙碌。因為除了為蘭普萊西教授的世界文明史研究資料外,他還要完成繁重的功課。
顧孟余,祖籍浙江上虞,1888年出生于宛平,15歲時進入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求學,專修德語和法國文學。1906年被選拔為譯學館生赴德國留學,先后在萊比錫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電學和政治經濟學。在早期中國留學人員中,先學理后學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個基礎都具備的人還是不多見的。而顧孟余具備了這個條件,對其后來的從政和治校及其他職業產生了重要影響。
顧孟余生性活潑,好交友,也有很強的交際能力,很快在留歐的中國留學生中結交了不少朋友,其中就包括對他產生過重要影響的蔡元培。那一年,19歲的顧孟余期待改變中國面貌日益強烈,遂義無反顧地加入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立志把推翻清王朝作為自己人生的首要政治目標。武昌起義成功后,他回到國內。
蔡元培就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教育總長后,特邀其任該部司長,但顧孟余沒有接受這一邀請。后如我們所知,他和蔡元培一起返回德國繼續其學業。
1913年,“二次革命”爆發,他和蔡元培一起回國參與。革命失敗后,他隱居在上海。德國西門子公司聞訊特聘其為北京分公司工程師,顧孟余遂遷居北京。
顧孟余遷居北京不久,就回到了自己的母校——時已改名為北京大學,受聘擔任教授兼德文系主任,之后又擔任過經濟系主任并連任教務長數年。
三年后,蔡元培來到北京大學擔任校長,在其“兼容并蓄”治校思想的引導下,諸多有才學的中華學子聚集在此,北京大學也因此成為新文化運動的策源地。顧孟余作為教務長,成為蔡元培的得力助手,為貫徹“兼容并蓄”的治校思想,推動新文化運動的深入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顧孟余后來留下來的學術研究成果并不算多,也沒有多少傳世之作。他的專長在教學。他博學多才,精通數國語言,學貫中西,融匯文理,可以說是少見的百科全書式的教授。他采用的教學方法,完全不是國產的“私塾”式,而是契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把國外的先進教學法引進來,加上他廣博的知識面和良好的語言表達力,使其所講課程成為北大上座率最高的課程之一。
蔡元培在萊比錫大學的學習和治學時間只維持了半年多點的時間,不久,宋教仁被刺案發生,蔡元培和顧孟余同時奉招回國。
回到上海后,蔡元培即到愛義路100號訪中山先生和黃興,現在的蔡元培已經進入國民黨的最高決策層。
中山先生極力主張興兵討伐袁世凱,黃興則鑒于兵力不足,傾向于先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
蔡元培雖然這段時間遠在異國他鄉,但通過友人的通信對國家的形勢已了若指掌。他是支持黃興的,只不過比黃興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些。
如他在6月8日國民黨上海交通部的演說中所說“吾黨同志,本為大多數人民謀幸福,今仍當體察大多數人民之心理,現多數人民不主極端進取……吾黨只須以堅忍之決心,持穩健之步調,則多數國民。必表同情,吾黨自有戰勝之一日。吾同志諸公,處此危疑艱險之日,惟有運靜細之心思,蓄堅實之力量,采取輿情,以維持大局,則民國幸甚。”
本書在談及二次革命的成敗時,曾講到過,武昌起義后至二次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