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北京大學,簡稱“北大”,是國家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位列“雙一流”、“211工程”、“985工程”,入選“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為九校聯盟、松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京港大學聯盟、亞洲大學聯盟、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國際研究型大學聯盟、環太平洋大學聯盟、全球大學校長論壇、21世紀學術聯盟、東亞四大學論壇、國際公立大學論壇、中俄綜合性大學聯盟成員。
北大擁有31個國家級研究機構、93個省部級研究機構和19個校地校企共建機構。
北有清華北大,南有復旦交大,在當下中國,一個考生能考上北大,雖然比不上古時候中狀元,但肯定不比中舉差。
在回顧蔡元培任校長之前的北京大學的歷史,不能不談到二個人,其一是何燏時,其二是胡仁源。
何燏時(1878年-1961年),字燮侯,浙江省諸暨縣人。
1898年清政府選派學生留日,何燏時以優異成績入選。到日本后,他先進預備學校學日語,1899年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學習,1902年考進東京帝國大學工科采礦冶金系,1905年7月從東京帝國大學畢業,獲工科學士學位。他是中國留學生在日本正規大學畢業第一人。
1906年春,何燏時自日本回國,任浙江省礦務局技正,同年冬調北京任學部專門司主事兼京師大學堂教習。1907年他奉命到日本考察大學制度,籌劃圖書設備及建筑事宜,歷時數月,返國后就任京師大學堂工科監督(即工學院院長),兼新校舍建筑主任。
他性格剛毅,行事果決,一掃舊日官場拖沓之風,在其主持下,1909年建成京師大學堂德勝門外新校舍,1910年2月京師大學堂正式成立經、法政、文、格致(理科)、工、農、商等7科,由此初具大學規模。
1913年秋天,教育部為減省經費,幾次要停辦北京大學,欲將之并入天津北洋大學,遭到何燏時及全校師生反對。
何為此給大總統呈文,曰:“辦理不善,可以改良;經費之虛糜,可以裁節;學生程度不齊一,可以力加整頓,而唯此一國立大學之機關,實不要遽行停止?!?
由于何燏時和全校師生的堅決反對與社會輿論的壓力,當局準備裁并北大的企圖被打消。雖然不久,他因與當時的教育總長發生齟齬,并不滿袁世凱獨裁而辭職。
何燏時任職京師大學堂和出掌北大時,正值北大逐步走向正規大學的關鍵時期,學科的設置,校舍的興建,經費的籌集,風紀的整頓,學制的改革,學校的保全,“何皆與有力焉”。他且又以校長之力,延攬許多人才到北大任教。據沈尹默回憶,馬裕藻、沈兼士、錢玄同及他自己,皆由何延攬入北大。
這是個極有民族氣節的人,1932年偽滿政府成立,其舊友鄭孝胥、羅振玉欲推舉其出任偽教育部長,為他堅決拒絕。
抗日戰爭時期他因積極抗日,被推舉為浙東游擊區人民代表,兩次參加浙東各界人民代表會議;1945年1月,在浙東敵后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上,當選為參議會副議長。
新中國成立后,何燏時歷任中央人民政府監察委員會委員、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政協浙江省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等職。
胡仁源(1883-1942)字次珊,號仲毅,浙江吳興人。
光緒二十八年(1902)舉人。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考入南洋公學特班,后留學日本,畢業于仙臺第二高等學校。此后留學英國學習造船,畢業于推爾蒙大學。
回國后歷任江南造船廠總工程師、京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