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人聯想起北大人多不愿做官,這是否也是傳承“進德會”之遺風余韻呢?
蔡元培主張私德修養應取積極態度。
他說“進德之名非謂能守會規即為有德。德者積極進行之事,而本會條件皆消極之事,非謂即以是為德,乃謂入德者當有此戒律。”
遵守戒律是入進德會所必需的,但不夠,還要積極進行,增添新內容,弘揚真、善、美。
蔡元培律己嚴而待人寬。對進德會戒律,他主張審核會員申請,“不咎既往”。就是說申請者如果以前有違犯戒律的行為,只要以后不犯,就不要追究,仍可入會。這方面的一個突出例證就是某知名教授當時已納妾,仍申請入會,并以44 票當選糾察員。
蔡元培這種不咎既往的態度,給不少有過違戒行為而又希望擇善而從者,開了一扇門戶。有助于人們放下包袱,積極向上,增強了道德修養的風氣。
不過對已入進德會而違犯戒律者,是要受罰的。但在這方面執行起來比較難,蔡元培就曾面臨困境。
比如,北大文科學長陳獨秀以152 票當選為進德會評議員,名高責重,后來卻鬼迷心竅,走進了八大胡同,被人舉報告發。
蔡元培對陳獨秀十分倚重,曾聯手對北大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但接到告發,又如何處理呢?既要面對執行進德會的戒律,又要面對文科學長的去留,實在是抉擇兩難。
且告發者不是一人,而是幾位舊派重量級人物,堅決反對新文化。他們既已抓住倡導新文化的領軍人物的“辮子”,豈能輕易放過。
1919 年2 月26 日夜,蔡元培和北大教授馬夷初、沈尹默、湯爾和等,商議如何處理文科學長陳獨秀,并研究醞釀北大內部體制改革。
在校長蔡元培的主導下,北大評議會議最終決議從本學期起由文、理科開始廢除學長制,并呈報教育部,報備,文、理兩科實行合并,不設學長,另設置一教務長統領之。
并報告各門教授會已于8日開會,選舉經濟教授會主任馬寅初為教務長,行使原文、理兩科學長職權。
這樣,文科學長也就不露痕跡、合情合理地出了局、下了臺,蔡元培也避免了面對舊派問責之尷尬。這足見蔡元培做人的寬厚,也有高明的領導應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