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法律,預備考法官,或當律師。學醫學,預備行醫。只從狹義去做,不問深的理由?!?
他進一步說“中國固然要有好的技師、醫生、法官、律師等等,但要在中國養成許多好的技師、醫生等,必須有熟練技能而又深通學理的人回去經營,不是依樣畫葫蘆的留學生做得到的?!堑毩暭夹g,不去研究學術;或一國之中,練習技術的人雖多,研究科學的人很少,那技術也是無源之水,不能會通改進,發展終屬有限?!?
簡單總結蔡元培的觀點,就是既要研究西方的“術”,也要研究西方的“道”,研究西方發達科學背后的人文思想方面因素,而不是僅僅把西方人的一些先進技術學到手,就大功告成,富國強民就指日可待。
由此我們也不難理解,蔡元培作為受過最傳統中式教育的知識分子,何以身體力行地做出一些在當時的守舊派看來是驚世駭俗之舉。是的,蔡元培要學西方,他就要學到骨子里,而不僅僅是流于泛泛,他要革新中國傳統的,是不合時宜的部分,而并非全盤否定、毫無堅持。
當時很多人都高喊教育救國,蔡元培的教育救國論和別人不一樣。他在德國萊比錫待了4年,在柏林待了1年,了解德國近代史,了解大學在德國崛起中的作用。所以他的教育救國后來更具體為學術救國。和他從小一塊玩大的好哥們吳稚暉說,對蔡元培來說,只要培養一大批學者,國家就有希望。
而如果學科設置不突出重點,學校沒有自己的學術優勢,如何能培養出高端人才。
蔡元培希望培養的學者,不僅具學識,尤當有修為。
1918年,蔡元培更明確地指出“大學為純粹研究學問之機關,不可視為養成資格之所,亦不可視為販賣知識之所。學者當有研究學問之興趣,尤當養成學問家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