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此次赴歐美考察,固然是為躲避危險而促發,但當時學界也確有好多事情需要他到國外處理。
其一、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歐美各國的教育、科學、文化均發生一定變革,對此加以考察,對國內五四運動后的文化建設是很必要的。
其二、學界發起“退款興學”運動后,各國反應不一,需要蔡元培這樣的有力之士大力推動。
其三、北京大學計劃營建新圖書館,海外募捐是資金的重大來源。
其四、邀請海外知名學者來華講學或者來北大任教。
等等。
不過,在所有的問題中,最為迫切的還是留法勤工儉學面臨的問題。
前面說過,為了鼓勵中國青年到法國學習,李石曾與蔡元培等已經付出了多年的努力。1912年他們在北京成立了“留法儉學會”,1912至1913年間他們送走100多名中等家庭的儉學生前往法國,超過以往官費生的總數。
1915年,李、蔡等人又在巴黎成立了“留法勤工儉學會”、1916年3月在巴黎聯合法國友好人士成立了“法華教育會”。
1917年,蔡、李二人回到北京成立了“華法教育會”和“留法勤工儉學會”,與在法國的相應機構呼應。極力主張“勤于做工,儉以求學,以進勞動者之智識”,引導大批有志青年特別是貧寒子弟走出國門認識世界,在中國首創平等的、大眾的留學路徑,努力為國家的未來培養人才。
在李石曾、蔡元培等人的推動下,留法勤工儉學號召傳遍全國。特別是第四批起,出發在五四運動發生之后,赴法求索真理以救國的熱血青年人數大增。留法勤工儉學生來自中國18個省,除多數是中學生以外,還有小學生、師范生、大專生、教師、工人、商人,以及在政界任職者和退伍軍人等。
到法國后他們大多要工讀兼顧。據不完全統計,他們就讀的學校有30余所,做過工的工廠有60多處。此次空前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無論在中國的政治、科技、教育還是文化、藝術等各個領域都造就了一批棟梁人才。其中有后來成為中國政界領袖及要員的周恩來、鄧小平、陳毅、聶榮臻、何長工、李維漢、李富春、蔡暢等;科學家錢三強、嚴濟慈、張競生;藝術家徐悲鴻、林風眠、潘玉良等;翻譯家李健吾、作家盛成等各學科領域的優秀人才。他們從留法勤工儉學運動中脫穎而出,成為20世紀引領中國革命和現代化的重要力量、中法文化交流的先驅。
在上海歡送第一批留法勤工儉學生赴法之時,當時參與創辦發動此運動的吳玉章先生發表演說,闡明留法初衷“現在世界的新思想、新科學及此次世界和平會議,皆在法國,諸君前往,不但能學得物質上文明,并可養成高尚的理想,將來歸國,以貢獻于吾國社會,必能為社會開一新紀元,其功業自不可限量。”
留法勤工儉學在一戰期間,法國勞力缺乏,即很容易找到工作“勤工“,又可“ 儉學”,可謂正逢其時。但是,一戰后法國工廠倒閉、工人失業、物資匱乏、經濟蕭條。致使在法國勤工儉學的學生們的生活、學習、工作都陷入了困境。
1920年6月后,大批的軍人復員找不到工作,法國的經濟情況更加糟糕。
儉學生們找不到工作,處境及其艱難,只能依靠法華教育會救濟。教育會這樣的民間組織,財力自然很有限,無力承擔如此重的負擔,這便使得教育會和學生的關系日益惡化。
同年7月,蔡元培和李石曾連發兩封電報,囑教育會挪用正在籌建的中法大學的經費用以維持學生的基本生活,但這些經費也是很有限的。8月,又派高魯赴法處理勤工儉學的事務,高到法后便全面改組了法華教育會,成立學生事務部。但這樣做治標不治本,儉學生們需要錢來生活,而此時的教育會已兩手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