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的議案。從而部分恢復了公民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精英治校、教育家管理教育,但國民黨政府對學校的控制的狀況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
1928年9月15日,國民黨中央黨部指令全國學校增加黨義課。此后,北伐戰爭打到哪里,課程就開到哪里。
國民政府教育部的課程計劃規定,黨義是高等及初、中等學校全體學生的必修課。開始收斂北洋政府的“放任態度”,實行“嚴格主義”政策。
1930年12月,蔣介石以行政院長兼教育部長身份發布命令,針對此前青年學生積極參與自由民主運動,禁止學生罷課和舉行游行集會,要求學生埋頭功課,不問政治。
1932年,在各方的壓力下,國民黨政府雖然將黨義課改名為公民課,而黨義課的教學內容未變,是換湯不換藥。
1934年,國民黨頒布《大學組織法》,徹底取消教授治校制度。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相繼新建立了10多個國立師范學校,以培養人才所需要的師資,以開展國民精神總動員。在中等師范學校里,始終堅持黨化教育的同時,也插入公民教育的內容。
1940年國民政府教育部發布訓令,責令包括國立師范學校在內的國內中小學教師一律入黨,加強了黨對中小學教育的全面控制。幸運的是,沒有要求大學教授入黨,這是基于大學教授多元化、自由化和教授們的頑強抵抗。同年7月,國民政府教育部又發布了關于在學校內懸掛“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字匾額的訓令。
1945年5月,國民黨第六屆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促進憲政實施之各種必要措施案》,其中就有今后“各級學校以內不設黨部”一條,被認為是國民黨決心終止黨化教育的開始。但是,由于國民黨在內戰中的失利,轉守臺灣后,又曾企圖靠黨化教育鞏固“復興基地”。
2016年臺灣“大選”中的落敗,使國民黨的歷史一遍一遍被回溯,人們想找些線索、淵源。當眼光遠至國民黨初到臺灣時,那道“戒嚴令”無法回避。《臺灣省戒嚴令》由當時的臺灣省政府主席陳誠頒布,于1949年5月20日生效;同年12月,國民黨政府撤退至臺灣臺北。
戒嚴期間,人民自由與基本人權(尤其是言論自由)被極大限制,稱為“白色恐怖時期”;直到38年又56天后,蔣經國于1987年宣布“解嚴”。
在臺灣這38年是國民黨的威權統治。在教育上,政府強力推行黨化教育,“從娃娃抓起”,改造國民的意識形態。學校教育向學生灌輸忠黨愛國、效忠領袖等觀念,培養未來的忠黨精英和服從政府的順從國民,并設立青年組織“救國團”。
這是一種威權的、社會工程式的教育。由于威權的權力在倡導道德,它的道德合理性變得不容置疑,無論它再怎么、、殘暴,它也會儼然變成一個道德的化身。這種道德形象是不實的、有欺騙性的,它是一個精心包裝的神話,為的是達到對權力統治的維護目的。
在臺灣,對這種教育起到重要作用的是青年組織“救國團”,它的成立直接來自蔣介石于1952年3月提出的組織青年學習的號召,同年10月正式成立,隸屬于“國防部總政治部”,由蔣經國擔任主任。救國團成立時,蔣介石訓詞的第一條就是強調它的“教育”作用“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是一個教育性的組織……本團的教育和訓練方針,必須與國家的教育和文化政策密切配合,而每一個團員,必須在三民主義的最高指導原則及政府決策之下,加強革命信念,增進革命知識,學習工作方法,鍛煉堅強體魄,使自己成為文武合一德術兼備的人才,以擔負反共抗俄救國救民的責任。”
救國團實際推行的工作包括實施愛國教育、推行文教活動與建教合作計劃、青年就業輔導、學生康樂活動、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