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宋儒的,尤其崇奉程顥、程頤和朱熹,是所謂‘理學’。由于業師劉熙載先生的教誨,我父親受程朱理學的影響也很大”。胡傳所編的《學為人詩》,講“性命”,講倫常“名分”,所體現的正是程朱理學的思想。
9歲時的一天,胡適在他四叔家的臥室里,看到了一本破書。書的兩頭都被老鼠咬壞了,書面也被扯破了。但就是這本破書為小小的胡適開辟了一個新天地。原來這本書是《水滸傳》。小胡適太喜歡了,一口氣就把它讀完了。可是令他難受的是,這本書的前后部分被老鼠咬掉了,不知道其內容是什么。于是,小胡適就去找親戚借,《水滸傳》沒有借成,卻借得了《三國演義》。后來,《儒林外史》《紅樓夢》《聊齋志異》等生動有趣的中國經典小說都納入了小胡適的視野,他讀得津津有味,沉醉其中。到了十二三歲時,胡適的閱讀水平大有提高,可以把書中的故事繪聲繪色地講給本家姐妹們聽。她們一邊繡花做鞋,一邊聽小胡適用績溪土話講古代小說,往往聽得忘記了時間。姐妹們為了巴結他講故事,經常給他好吃的,如泡炒米、蛋炒飯。這在無形當中培養了小胡適對于文字的好感以及當眾演講的能力,為日后胡適在文學與演講方面的成功埋下了伏筆。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是中國讀書人的理念。行萬里路,可以親身體驗世態鄉土,增強人的見識和實踐能力,讀萬卷書則是視野的開闊和知識的積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博覽群書,為胡適的后來的成就,無疑是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