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勤就永遠沒有希望。第二是樸,繁華奢侈,是樸的反面,凡是貪享受,愛繁華的人,永遠沒有希望。人心不能兩用,自古成就事業者,不管做學問,還是從事實業的,無不專心致志。
楊公捐產興學的目的:一是為國造就科學人才,以達“教育救國”振興中華之目的;二是為浦東“鄉鄰子弟解決失學之苦”。
楊公一生勞累,身體多病,于1908年5月29日在校內住所長逝。病重時還諄諄叮囑要設法改善教學設備,要創造條件,讓更多的浦東子弟來校讀書。
盡管浦東中學是楊家的私產,先后投入30多萬兩銀子,但臨終前他立下遺囑:“楊氏子孫不得干涉校產校務”,以確保學校的獨立地位,使得學校能夠按照自身的要求發展。
胡適成為著名學者后,他對楊斯盛的人格和“毀家興學”之舉的贊賞,也成為了名人軼事。他的《四十自述》文集中,開卷第一篇就是《中國第一偉人楊斯盛傳》。他也曾應邀為浦東中學題詞:“楊公發愿為國家造人材,諸位同學應該發愿把自己鑄造成器。”
當然,這為后話。
另一篇《中國愛國女杰王昭君傳》,寫的是老而又老的昭君出塞和番的題材。
王昭君,名嬙,是蜀郡秭歸人氏。他父親王穰,所生只有昭君一女。昭君自幼便和平常女兒家不同,一切舉動都合禮法。長成的時候,生得秀外慧中,絕代豐姿,再加上幽嫡貞靜,所以不到十七歲,便早已通國聞名的了。
及笄以后,那些世家王孫來求婚的,真個不知其數。他父親總不肯許。恰巧那時元帝選良家女子人宮,王穣聽了這個消息,便來與女兒說知,想要把昭君送進宮去。
王昭君聽了這話,心中自己估量,自思自己的父親只生一女,古語道得好,“生女不生男,緩急非所益”,父母生我一場,難道親患未報,就此罷了不成?如今不如趁這機會,進得宮去,或者得了天子思寵,得為昭儀或是捷好,那時可不是連我的父母祖宗都有了光榮,也不枉父母生我一場。主意已定,便極力贊成王穣的說話。
王穣見女兒情愿,便把昭君獻入宮去,這原是昭君一片孝心,想做那光耀門媚的女兒。那里曉得皇帝的深宮,是一個最凄慘最可憐的地方,
那宮中幾千宮女,個個抬起頭來,望著皇帝來臨,甚至于有用竹葉插門,鹽水灑地,來引皇帝的羊車的。其實好好一個人,到了這種地方,除了卑鄙齷齪茍且逢迎之外,那里還有什么尊嚴可言。昭君到了這個地方,看了這種情形,心想自己容貌雖好,品行雖好,終究不能得天子的寵遇,休說寵遇,簡直連天子的顏色都不大望得見了。要是照這樣下去,還不是到頭做一個白發宮人么?
漢朝一代,最大的邊患便是那匈奴,從漢高祖以來,常常入侵,弄得中國邊境年年出兵,民不聊生。宣帝的時候,匈奴內亂,自相爭殺,遂分成兩國,一邊是呼韓邪單于,一邊是那支單于。后來漢朝幫助呼韓邪,攻殺那支,呼韓邪單于感恩,遂來中國,人朝朝覲。那時正是漢元帝竟寧元年。
呼韓邪來朝,謝過皇帝復國的恩典,言說:“小臣得天子靈,得有今日,從此以后,斷不敢再萌異心。如今想求皇帝賜一個中國女子給臣,使小臣生為漢朝的臣子,又做漢朝的女婿,子孫便做漢朝的外甥。從此匈奴可不是永永成了天朝的外臣了么?”
皇帝聽了呼韓邪的話,心中很喜歡,只是一件,那匈奴遠在長城之外,胡天萬里,冰霜遍地,沙漠匝天。住的是帳篷幕,吃的是膻肉酪漿。那種苦況,這些嬌滴滴的宮娃,那里受得起。誰肯舍了這柏梁建章的宮殿去吃這種慘不可言的苦況呢。想到這里,心里便躊躇起來了,便叫內監,把全宮的宮人都宣上殿來。
不多一會,那金殿上,便黑壓壓地到了無數如花似玉的宮人。元帝便問道:“如今匈奴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