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初創立時不設校長,干事部的干事分任教務、度務、商務,后來推鄭孝胥為校長,聘馬君武為總教習。馬君武赴國外留學后,總教習之職便度止。公學受兩江總督的津貼之后,校長改為監督。第一任監督是鄭孝胥,第二任為夏敬觀,同時成立了鄭孝胥、張賽、熊希齡等幾十人參加的校董事會,推舉張賽為會長。在董事會制與監督制的雙重壓迫下,學生自治的民主政體開始瓦解。
盡管鄭孝胥、夏敬觀這一些社會名流忙于詩壇和文壇,對校務毫無興趣,但公學的民主政體已經受到嚴重壓抑。原來公選的干事改為由學校聘任的教務長、庶務長、齋務長,而且新校章取消了評議部這個以學生為主體的“立法機關”。這就激起了廣大同學的強烈不滿。他們抓住校章上“非經全體三分之二承認,不得修改”的“法”條文向校方表示抗議,認為三位干事自修改校章是非法的,取消評議部也是非法的。
為此,全體同學就組織了一個“校友會”,類似于現在的學生會組織。校友會與三位干事爭議了幾個月,終于達成了由全體學生修改校章的協議。又費了幾個月,開了許多會,校友會把修正意見整理出了一個草案,議定一本新校章。誰知校章草案遞上去后,監督與董事均不承認,于是雙方的情緒沖突便不可避免。“修憲”成了這次大風潮的導.火.索。
190年舊歷九月三日,校友會召集大會,向全體學生報告關于新校章交涉的經過。大會未散,監督貼出了布告,完全否認學生有改訂校章之權,把先前三干事與全體學生達成的協議撕段了。緊接著又出了兩道布告,一道是“集會演說,學堂懸為萬禁,……校友會以后不準再行開會”。
從中國公學分立出去的新公學,同學們頂住了一切困難,一心一意要把新公學辦成一所教員好、功課緊、管理嚴的好學堂。
因缺少教員,新公學的教務千事李琴鶴要求胡適擔任低年級各班的英文教員,他深信胡適當時的英文程度足可以當一名合格的英文教員。條件是:每周三十小時課,月薪十元。因為是自家同學當教員,薪水不能領全額,需得拖欠一部分。
胡適答應了,原因很簡單,他的困窘的經濟狀況不允許他繼續求學。聘為教員的被信任感與榮譽感使他感到欣悅,而巨大的責任感,又使他一開始,就十分認真而熱情地面對自己的這個全新崗位。那時他還不足十七周歲。
胡適當了一年新公學的英文教員,每天上課六小時,還要批改作文卷子。胡適教書生涯的第一批桃李中,出了幾位相當有名氣的人物,如饒毓泰、楊杏佛、嚴莊、張奚若等,他為有這樣的優秀學生而感到自豪,也為自已沒有誤人子弟而感到欣慰。
胡適后來說:“以學論,我那時怎配教英文?但我是個肯負責任的人。肯下苦功去預備功課,所以這一年之中還不曾有受窘的時候。"又說:“這一年的教書生活雖然很苦,于我自己卻有很大的益處。我在中國公學兩年,受姚康候和王云五兩位先生的影響很大,他們都最重文法上的分析,所以我那時雖不大能說英國,卻喜歡把英語文法的結構拿中國文法來做比較。在文法方面得著很好的練習。”
《競業句報》的編輯鍛煉了胡適的白話作文能力,當新公學的英文教員則磨出了胡適扎實的英語水平。而這也成為了他后來人生的兩個重要基點。
中國新公學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支撐了一年多。老、新兩.個中.國公學在競爭中,盡管新公學的聲望比老公學高,學生也比老公學多,但新公學的經費拮據已經到了十分嚴重的境地,一年之中虧空已在一萬元以上。
盡管同學們大家經濟上同舟共濟,學校仍是入不敷出。教員欠薪或拿不到全薪,干事處常常受到各種捐稅部的責難和警告。前邊說過,主要干事朱經(后改名朱經農因經費困難憂愁過度,曾經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