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的《四論問題與主義》,主張以“歷史的態(tài)度”輸入學說和主義。
因為《每周評論》遭北洋政府封禁,第37號只印刷了第一版,其中就有《四論問題與主義———論輸入學理的方法》的部分文字。文章談及“輸入學說”的注意事項和“應該注意‘論主’的生平事實和他所受的學術影響”。
此后的文字沒有刊出,這篇文章后來被胡適收入《胡適文存》。
《四論問題與主義》的題下,胡適特地標明該文主要探討“論輸入學理的方法”,即對于輸入各種學說主義所應采取的態(tài)度。胡適將其歸結為“歷史的態(tài)度”,即“凡對于每一種事物制度,總想尋出他的前因與后果,不把他當作一種來無影去無蹤的孤立東西,這種態(tài)度就是歷史的態(tài)度”。他希望中國學者都用這種態(tài)度研究一切學理、一切主義,這樣輸入的每一個主義,“都是活人對于活問題的解釋與解決”“都有來歷可考”“都有效果可尋”,并且避免了許多“一知半解、半生不熟、生吞活剝主義”的弊端。
輸入學說怎樣實行“歷史的態(tài)度”?胡適認為,要注意三點:第一,要注意學說產(chǎn)生的時勢情形,因為“凡是有生命的學說,都是時代的產(chǎn)兒”,最初“都只是一種對癥下藥的藥方”。
第二,要注意“論主”的生平事跡和所受的學術影響,因為學說代表某人的“心思見解”,如不仔細分辨,就會把“個人怪癖的分子,當作有永久價值的真理”。他以“馬克思主義”的“論主”馬克思為例,對此作了說明。
第三,要注意學說的效果即“主義的價值和功用”,效果包括在思想界學術界發(fā)生的影響、改變?nèi)说难孕小⒆儞Q制度風俗的性質(zhì)等等,觀察這些效果,就能清楚學說的意義和功用價值。
他以“馬克思主義的兩個重要部分”唯物史觀和階級競爭說為例,對此加以說明。胡適雖然充分肯定唯物史觀的價值和意義,但卻極力反對階級斗爭。對其,其言辭很激烈,認為“階級競爭說”“太偏向申明‘階級的自覺心’,無形之中養(yǎng)成一種階級的仇視心”。其結果是,“使社會上本來應該互助而且可以互助的兩種大勢力,成為兩座對壘的敵營,使許多建設的救濟方法成為不可能,使歷史上演出許多本不須有的慘劇”。
前邊說了,1919年8月30日,北洋政府下令封禁《每周評論》。原定8月31日出版的第37號,只印刷了第一個版面。這個問題上的爭論也便被迫戛然而止。
藍公武(1887年1月23日—1957年9月9日)字志先,祖籍廣東省大埔縣湖寮鎮(zhèn)古城村。
幼讀私塾,后赴日本留學,1911年畢業(yè)于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哲學系。1913年赴德國留學。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前回國。1904年加入光復會。辛亥革命后曾任《時事新報》總編輯等職。1917年后任《國民公報》社長、《晨報》董事、北洋政府國會議員。先后參加了辛亥革命和護國、護法運動。1919年五四運動后,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1923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學、中國大學任教,講授馬克思的《資本論》。
1931年后積極支持中國共產(chǎn)黨的秘密工作。抗日戰(zhàn)爭時期,因在高等院校宣傳抗日救國主張,1940年曾被日本侵略軍憲兵司令部逮捕關押,后經(jīng)親朋營救獲釋。
1945年夏到晉察冀解放區(qū)。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任察哈爾省人民政府教育廳廳長、北岳行署民政廳廳長。
1948年9月任華北人民政府副主.席兼民政部部長。
新中國成立后,任最高人民檢察署副檢察長兼政務院政法委員會委員。曾被選為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人.大常.委.會委員。
在問題與主義的爭論中,無論胡適還是李大釗,都力圖通過充分和縝密的說理服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