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是這兩三年新思潮運動的歷史應該給我們一種狠有益的教訓。什么教訓呢?就是:這兩三年來新思潮運動的最大成績差不多全是研究問題的結果。新文學的運動便是一個最明白的例。這個道理很容易解釋。凡社會上成為問題的問題,一定是與許多人有密切關系的。這許多人雖然不能提出什么新解決,但是他們平時對于這個問題自然不能不注意。若有人能把這個問題的各方面都細細分析出來,加上評判的研究,指出不滿意的所在,提出新鮮的救濟方法,自然容易引起許多人的注意。起初自然有許多人反對。但是反對便是注意的證據(jù)。便是興趣的表示。
“試看近日報紙上登的馬克思的贏余價值論,可有反對的嗎?可有討論的嗎?沒有人討論,沒有人反對,便是不能引起人注意的證據(jù)。研究問題的文章所以能發(fā)生效果,正為所研究的問題一定是社會人生最切要的問題,最能使人注意,也最能使人覺悟。懸空介紹一種專家學說,如“贏余價值論”之類,除了少數(shù)專門學者之外,決不會發(fā)生什么影響。但是我們可以在研究問題里面做點輸入學理的事業(yè),或用學理來解釋問題的意義,或從學理上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用這種方法來輸入學理,能使人于不知不覺之中感受學理的影響。不但如此,研究問題最能使讀者漸漸的養(yǎng)成一種批評的態(tài)度,研究的興趣,獨立思想的習慣。十部“純粹理性的評判”,不如一點評判的態(tài)度;十篇“贏余價值論”,不如一點研究的興趣;十種“全民政治論”,不如一點獨立思想的習慣。
“總起來說:研究問題所以能于短時期中發(fā)生很大的效力,正因為研究問題有這幾種好處:(1)研究社會人生切要的問題最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2)因為問題關切人生,故最容易引起反對,但反對是該歡迎的,因為反對便是興趣的表示,況且反對的討論不但給我們許多不要錢的廣告,還可使我們得討論益處,使真理格外分明;(3)因為問題是逼人的活問題,故容易使人覺悟,容易得人信從;(4)因為從研究問題里面輸入的學理,最容易消除平常人對于學理的抗拒力,最容易使人于不知不覺之中受學理的影響;(5)因為研究問題可以不知不覺的養(yǎng)成一班研究的,評判的,獨立思想的革新人才。
“這是這幾年新思潮運動的大教訓!我希望新思潮的領袖人物以后能了解這個教訓,能把全副精力貫注到研究問題上去;能把一切學理不看作天經(jīng)地義,但看作研究問題的參考材料;能把一切學理應用到我們自己的種種切要問題上去;能在研究問題上面做輸入學理的工夫;能用研究問題的工夫來提倡研究問題的態(tài)度,來養(yǎng)成研究問題的人才。
“這是我對于新思潮運動的解釋。這也是我對于新思潮將來的趨向的希望?!?
胡適在文章中,談到新思潮的運動對于中國舊有的學術思想所持態(tài)度 ,他給的答案是“也是評判的態(tài)度”。
“分開來說,我們對于舊有的學術思想有三種態(tài)度。第一,反對盲從;第二,反對調和;第三,主張整理國故。
“盲從是評判的反面,我們既主張“重新估定一切價值”,自然要反對盲從。這是不消說的了。
“為什么要反對調和呢?因為評判的態(tài)度只認得一個是與不是,一個好與不好,一個適與不適,——不認得什么古今中外的調和。調和是社會的一種天然趨勢。人類社會有一種守舊的惰性,少數(shù)人只管趨向極端的革新,大多數(shù)人至多只能跟你走半程路。這就是調和。調和是人類懶病的天然趨勢,用不著我們來提倡。我們走了一百里路,大多數(shù)人也許勉強走三四十里。我們若先講調和,只走五十里,他們就一步都不走了。所以革新家的責任只是認定“是”的一個方向走去,不要回頭講調和。社會上自然有無數(shù)懶人懦夫出來調和。
“我們對于舊有的學術思想,積極的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