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適之先生忽然站了起來,走到桌前,把畫卷了起來,作納入袖中狀,引得滿堂大笑,喜氣洋洋……
“ 我在上面談到了適之先生的許多德行,現在籠統稱之為“優點”。我認為,其中最令我欽佩,最使我感動的卻是他畢生獎掖后進。“平生不解掩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他正是這樣一個人。這樣的例子是舉不勝舉的。中國是一個很奇怪的國家,一方面有我上面講到的只此一家的“恩師”;另一方面卻又有老虎拜貓為師學藝,貓留下了爬樹一招沒教給老虎,幸免為徒弟吃掉的民間故事。二者顯然是有點矛盾的。適之先生對青年人一向鼓勵提挈。四十年代,他在美國哈佛大學遇到當時還是青年的學者周一良和楊聯升等,對他們的天才和成就大為贊賞。后來周一良回到中國,傾向進步,參加革命,其結果是眾所周知的。楊聯升留在美國,在二三十年的長時間內,同適之先生通信論學,互相唱和。在學術成就上也是碩果累累,名揚海外。周的天才與功力,只能說是高于楊,雖然在學術上也有表現;但是,格于形勢,頗令人有未盡其才之感。看了二人的遭遇,難道我們能無動于衷嗎?”
周一良(1913年1月19日2001年10月23日),中國歷史學家。早年曾用字太初,安徽建德(今東至)人,生于山東青島。8歲入塾,習經、史、子書,后加日文、英文。周一良對日本史和亞洲史造詣尤深,1949年以前曾講授日本史。建國后,他創設亞洲各國史課程,培養了一批亞洲史及日本史的教學和研究人才。
1973年10月,北大、清華大批判組成立時,周一良被委為臭名昭著的“梁效”寫作班子顧問。
1976年10月,四.人.幫失勢,梁效寫作班子解散,其亦遭關押審查。1977年至1979年被列為反革命集團成員,受到批判。七十年代末以后重理舊業,為推進和深入魏晉南北朝史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講真,最近都在用看書追更,換源切換,朗讀音色多,
周一良在文.革中為追求“進步”,寫文章批判恩師胡適和陳寅恪,朋友寫信罵他“無恥之尤”。他以學術為政治服務來治學術,已完全背離了學術精神。然而,文.革是是中國現代史上的一個特殊時代,不能也不敢苛求一個“書生”在那樣一個時代中堅持自己的學術操守。幸而周一良晚年又重新回到了學術著述的道路上,為中國古代史研究做出了新的貢獻。
楊聯陞(1914年—1990年),原名蓮生,后以蓮生為字。原籍浙江紹興,生于河北保定。
1937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經濟系,1940年赴美就讀于哈佛大學,1942年獲哈佛大學碩士學位,1946年完成《晉書食貨志譯注》獲博士學位。
四十年代初,在哈佛習文史哲的中國留學生中,任華(西方哲學)、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吳于廑(世界史)、楊聯升(中國史)四人皆風華正茂,而意氣相投;周、楊二氏尤為特出,當時胡適已有意延攬他們到北大以為己用。其后任、周、吳三人皆返國任教,三十年間運動相乘,政治逼人,周氏雖于劫后重拾舊業,終未臻大成。惟楊氏自有因緣,得以留在哈佛遠東語文系執教,墻外開花,海外稱雄,乃至有“漢學界第一人”之譽。所以,季羨林大師由此而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