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評論》創刊時,正當“一二八”事變上海停戰之后。如何對待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這時,胡適和《獨立評論》都是主張不抵抗的。
1932年5月5日,國民黨政府與日方簽訂《淞滬停戰協定》,規定交戰區劃為非武裝地帶,雖由中國警察接管,卻規定中國不得在本為自己領土的“交戰區”駐兵。又規定日軍撤至“一二八”事變前地區,即承認日本可以在上海淞滬、閘北、江灣及引翔港等廣大地區永久駐軍。還承諾取締抗日運動,答應把英勇抗擊日寇的十九路軍撤離上海。在很多人看來,這顯然是一個妥協和出賣主權的協定。而這時創刊的《獨立評論》,發表胡適的文章,卻公然贊許國民黨政府的妥協態度,肯定《淞滬停戰協定》。不久,胡適又發表《論對日外交方針》,主張按照日本政府所提的五項原則,與日方“和平”交涉。
雖然文中明確提出“交涉的目標要在取消滿洲偽國,恢復領土及行政主權的完整”,卻又同意中國也不得在東三省駐扎軍隊,在很多人看來,這等于變相承認滿洲獨立。因此,連一向追隨胡適的傅斯年也極力表示反對。
胡適主張溫和冷靜,不以武力抵抗,努力爭取與日本和平交涉、談判。故對一切能暫時停止戰爭的妥協舉措,他都表歡迎擁護。而且,特別寄希望于國際聯盟的“調解”。
“九一八”事變發生后,中國駐國際聯盟代表施肇基奉令,于9月21日向國聯理事會控告日本侵略中國領土,破壞國聯盟約。要求國聯采取行動,制止日本對和平的威脅和形勢的惡化。“使危害和平的局勢不致擴大”,并恢復到事變爆發前的狀態。
國聯理事會就日本武裝侵入中國東北問題爭論了3個月,作過多次決議,既不敢譴責日本,也不能制止日本擴大侵略。在中國代表的一再要求下,1931年12月10日,國聯理事會終于通過決議,決定派遣一個國聯調查團到遠東實地調查“九一八”事變情況。調查團的任務只限研究中、日糾紛的背景,向國聯提出報告,而無權干預兩國的軍事行動或建議雙方直接交涉。
1932年1月21日,國聯調查團正式成立。調查團由英、美、法、德、意等5個國家的代表組成。團長是英國人李頓侯爵,故亦稱李頓調查團。
1932年9月4日調查團完成調查報告書,各委會簽字。10月2日《國聯調查團報告書》在東京、南京和日內瓦同時發表。
中國外交部公布調查團報告書章節,報告書共分10章,文長272頁,約萬字。報告書雖然肯定東北是中國領土一部分,主權屬于中國,對事變經過和偽滿洲國也有某些公正和客觀的敘述,但是總體上是模糊是非,表明了西方帝國主義國家對日本侵略中國東北的綏靖政策。報告書認為中國抵制日貨運動是“中日沖突的重要原因”,蘇聯的“共產主義目前的傳播”是造成“九一八”事變的最重要因素。對于“九一八”事變的解決,報告書主張既不應該維持“滿洲國”的現狀,也不應恢復到“九一八”事變以前的狀態,而是應該中日兩國都從中國東北撤出武裝力量,中國東北由西方列強各國共管。
1933年2月24日,國聯大會以42票贊成,日本1票反對,通過了19國委員會關于接受《李頓調查團報告書》決議,重申不承認偽滿洲國。
日本于3月28日以抗議該報告書為由,宣布退出國際聯盟,致使國聯的調查報告書實際上成了一紙空文。
之后的事實也證明,國聯的活動和《李頓調查團報告書》,未能制止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東北的侵略,日本的侵華戰爭在迅速擴大,并準備進一步升級為全面侵華戰爭。
因為報告書不敢譴責日本的侵略,公然鼓吹“滿洲自治”,由“國際合作”共管,企圖將中國的東北變為西方各大國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