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10月30日,胡適出席北大工學院44年紀念會,并發表講話。胡適談到,好的,歷史悠久的大學,對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科學技術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他指出:歐洲大學之所以能夠具有悠久的歷史,長久持續下去,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有主持財產的董事會,二是有終身任教職的教授會。此外,胡適還強調了美國大學校友會的作用,認為校友會在財產管理和人才選擇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胡適任北大校長期間在學科建設方面的一個重要計劃,就是物理系的發展和籌建原子物理研究中心。
他曾給當時的國防部長白崇禧和總參謀長陳誠寫信說:“我要提議在北京大學集中全國研究原子能的第一流物理學者,專心研究最新的物理學理論與實踐,并訓練青年學者,為國家將來國防工業之用。”
胡適在信中列出了錢三強、何澤慧、胡寧、吳健雄、張文裕、張宗燧、吳大猷、馬仕駿、袁家騮等九人名單,說他們是“極全國之選”,并且都已經答應到北大。
“我們仔細考慮,決定把北大獻給國家,作為原子物理的研究中心,人才羅致,由北大負責。但此項研究與實驗,須有充分最新式設備,不能不請國家特別的補助。”
胡適也曾申請在國防科學研究經費里下撥50萬美元,用于購買研究中心設備。再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后,胡適轉向“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
12月13日,中基會第二十次年會在南京召開,胡適赴南京參加了這次會議。經過胡適的努力和爭取,會議決定拿出25萬美元,幫助不超過四個大學的某一個學科部門添置研究設備。會議議定的四所大學是:北大10萬美元,專門用于物理系;中大、浙大、武大各5萬美元。
收到10萬美金后,胡適專款專用,把這筆錢全部用在原子能研究上。1948年匯給在美的吳大猷、吳健雄兩人,請他二人籌購研究原子能的儀器設備。后因國內形勢變化太快,來不及購買,北平就改朝換代了。胡適把這筆錢還給了基金會。此為后話。
為了更多的獲得美援,有人又想起了抗戰時期胡適的能量,蔣介石有意請胡適再度出任駐美大使。胡適在南京參加中基會第二十次年會期間,王世杰、陳光甫等老朋友也都勸說胡適再度赴美。胡適婉言拒絕,說自己老了,十年的差別,確實不比從前了。
12月17日,胡適給王世杰寫信,申說了自己不能接受此任的理由:“第一,我受命辦一個學校,不滿一年半,未有成績,就半途改轍,實在有點對不住自己,對不住國家……第二,我近年五十七歲了,余生有限,此時改業,便是永遠拋棄三十多年的學術工作了。我曾細想,我的永遠改業,不能不說是國家社會的一大損失。第三,我自從一九四二年九月以來,決心埋頭治學,日夜不懈,總想恢復我中斷五年的做學問的能力。此時完全拋下,而另擔負我整整五年中沒有留意的政治外交事業,是用其所短而棄其長,為己為國,都無益處。”
這一天恰好是北大49年校慶,也是胡適56周歲的生日,南京北大同學會在中央飯店慶祝北大校慶,并為胡適做壽。胡適發表了即席演講。
那一天,胡適很激動,當他在講演中說道:“我當年只是個26歲的留學生,如果不是蔡元培校長聘我,我是不能到北大教書的。到北大之后,發現有很多北大學生讀書很多,而且思想成熟,于是覺得非拼命用功不可。因此,是北大成全了我。”
說到這里,他禁不住聲淚俱下。
12月19日,胡適回到北平。12月28日,為紀念熊希齡逝世十周年,胡適寫成《追念熊秉三先生》一文。
談及胡適和熊希齡的情誼,很自然會想起胡適的那首名為《希望》的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