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昱打算調整一下軍隊狀態之后就出征遼國。
現在確實是一個千載難逢的良機,隨著金國的步步緊逼,遼國上下的精力全都放在防御上京臨潢府上面,抽調了大批兵力之后對地方的控制力降低到了極點。
而此時大宋也是遍地烽煙,淮西王慶稱楚王,河北田虎稱晉王,還有一個郭圖舉旗反宋,登云山那里還有宋江和晁蓋組成了全新的四大寇。
更不要說目前才剛剛闖出名聲的梁(山)軍,以及尚在醞釀之中的方臘起義,說大宋江山風雨飄搖可能是有些過分,但說到處起火一點也不夸張。
宋徽宗趙佶會如何應對杜昱不知道,但他想有王慶和田虎兩個名頭在外的頂著怎么也不會先派兵對付他們。
因此他才想趁著這個難得的時機去攻略燕云十六州,在他看來如果此行順利,能夠將燕云十六州收入囊中,那才算真正的擁有了與大宋和金遼叫板的本錢。
現在梁山軍的優勢就是在軍事上,若不能趁著兵力占有拿下一塊根基之地,拖到持久戰光靠他在兩個時空之間搬運物資根本不是長久之計。
只有有中有地盤有人口才能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燕云十六州雖然人口不太多,百姓的組成也相對復雜,但他相信只要經過玄法道的洗腦和改造,這些人會成為他手中的力量。
并非杜昱認識不到宗教建國會帶來的后續問題,只是短期內好處太大也太管用,現在想讓他舍棄不大可能。
打個比方來說就是一板一眼的走起義道路就好像練道家功法,中正平和但見效慢,而走宗教路線就像修煉魔攻,雖然有一定的副作用,但見效快效果好。
在北宋這個時代,宋太祖趙匡胤喊出‘朕與士大夫共天下’的口號,天下‘民’心就歸了老趙家,誰想那幫‘民’選擇自己下注就要給出更好的條件,問題是有么?
也正是因此,盡管大宋一直一來民間的起義不斷,頻率甚至超過野豬皮的‘我大清’,但始終撼動不了老趙家的根基。
這也是封建年代的悲哀,王朝最大的群體能發出的聲音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掌控話語權的是士大夫集團和地方豪強。
杜昱也是自知那不出什么好的方案來收攏‘民心’,這才決定走百姓路線。而想讓封建迷信的百姓真心認同梁山軍,走宗教路線無疑是最快的方法。可能在后期會給他帶來無數麻煩,但也是無奈之下的選擇。
畢竟前期都無法打出來的情況下又何談后期的發展問題,人總要先解決溫飽然后才是物質和精神的享受。
結合現在的局勢,杜昱決定冒點險,將后方交給唐斌和谷林。當然他也安排了后手,就是從郭圖軍俘虜里挑選出來的那些兵丁。
把他們交給史進,可以讓九紋龍一邊改造和訓練新軍,一邊作為機動部隊,隨時應對可能發生的意外情況。
見大帥下定決心,許貫忠也沒有勸阻,選擇追隨梁山軍就聽從主子的吩咐便是,將自己的分內之事做好比什么都強,他可以提出建議,但不能強行要求主帥聽從。
許貫忠問起如何分兵,杜昱其實也拿不定主意,其實兩條路線各有優劣,沿著海邊去突襲析津府的地界看似安全實則要面對析津府的遼國大軍。
不管怎么說,現在那里都是遼國經濟的最后來源,駐扎的不一定是遼國最精銳的軍隊,但肯定也不是泛泛之輩,最少也算得上遼國的正規軍主力。
走瀛洲那條路線,則從一開始就是硬仗,一路向北莫州、瓦橋關、岐溝關、涿州那一個都不是好啃的骨頭,而且還要應對可能會出現的遼國援軍。
遼國就是再拉胯也是一個國家,而梁山軍只是一方勢力,在體量上有著本質的差別,想要以蛇吞象哪有那么容易。
只能說一條路線難,另一條更難。
杜昱并沒有指定路線,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