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李綱等主戰派的主張未必是錯,和平并不是祈求來的,還要自身的實力夠硬才能求得和平。想想當年的澶淵之盟,不也是大破遼軍之后才換來百年的和平。現在大宋空口白牙想以區區幾十萬貫就換得平安顯然是癡心妄想,更不要說朝廷知道趁人之危,對手同樣知道。
只不過一想到打仗,趙佶心中又泛起了嘀咕。方臘在兩浙路拖著童貫的義軍,一時不得脫身即便想打又要用誰打呢。
更不要說那支有十五萬之多的西軍、禁軍的精銳部隊,已經帶走了海量的糧草輜重。即便朝廷要出兵對抗大梁軍隊,又從那里擠出糧草呢。
他想不出辦法,便立刻擬旨將李綱等主戰派重臣召集到皇宮之中詢問對策。
李綱匆匆而來還不知道發生什么,不過見到那么多與他同一主張的同僚也猜到幾分,大概是和談不順利還是要開戰。
此次面見李綱這些主戰派趙佶的態度溫和不少,到了這等關鍵的時刻他也不敢有絲毫隱瞞,將韓嘉彥、李彥出使的情況說了一遍,隨后又表示梁王所寫的國書之中要求苛刻,是大宋萬萬不能答應的條件,表示現在只有開戰這一條路可走。只是如何打這一仗那就要看他們的意見了。
李綱和眾位大臣們沒想到局勢居然惡化的這么快,而且他們在汴梁城中多少聽說了現在京東東路的一些情況。
眾人互相觀望,都知道這一仗難打。且不論大梁軍隊的戰力如何光是時間就不站在大宋一方,大梁國早有準備,而大宋剛剛派出一支精銳部隊到江南平叛。
不管是召集童貫的大軍回來還是派遣禁軍出戰都需要一段準備時間,這段時間內京東東路能守住多少城池誰又敢保證。
大宋的窘境還不止如此,如果說神宗時期大宋兵強馬壯打回不少領土,哲宗時期還有不少能征慣戰的老將打得西夏連連叫苦,那么現在可謂將星凋零,能夠獨自領兵打仗并且有過實戰經驗的也就是種師道、種師中等西軍將領,但這些人都被童貫帶到江南平叛遠水解不了近渴。
如今大梁軍隊兵臨京東東路隨時可能發起進攻,倉促之間派誰去領兵作戰一時間都找不到合適的人選,更別說還要一段時間籌備糧草輜重了。
但現在不打也不行,一是大梁軍隊可不會等朝廷準備好再展開攻勢,二是京東東路距離汴梁城距離不算太遠又是一片大平原無險可守,一旦失利后果不堪設想。
到此時李綱也只得放下理念之爭,建議官家趙佶召集君臣群策群力應對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