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滔軍一戰便攻下了青州城,進而在大梁與大宋之間交界的數個軍州馳騁縱橫,勢如破竹一般連下數十座大小城池,將京東東路近半的地盤收為己有,便是連京東西路也有部分地區成了大梁軍隊的戰利品。
能夠如此順利一是因為大梁的軍隊確實要比大宋朝的地方守備軍隊戰力強出不止一個檔次,再有一點就是依托火藥這個劃時代的戰場殺器從而造成了降維打擊,昔日在冷兵器作戰時期堅如磐石極難功克的堅城也抗不住炸。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些地方都屬于梁宋兩國交界,本來就不是很遠,又同是漢人,彼此之間有所了解是很正常的。
只要是腦子沒有壞掉就不難發現相比大宋苛捐雜稅多如牛毛,生存環境極度惡化,大梁國的政策就比較寬松對普通百姓更為溫和,百姓們自然希望大梁能取代大宋。因此在背后給予了非常大的支持通風報信帶路黨都是不少的。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歡迎大梁入主,大宋的既得利益者不愿意失去現在優越的地位,暗中串聯反抗的也不在少數,還有一些大宋的死忠支持者也高舉大旗反抗。
只不過這些人空有頭腦全無半點行動能力,面對大梁軍隊他們的反抗如同螳臂當車一樣不值一提被豹滔軍直接碾壓。
十幾天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大宋朝廷上下怎么都沒想到局勢會惡化的如此之快,京東東路以及京東西路數十座城池連阻擋大梁軍隊拖延時間都沒有做到,對手就已經兵臨齊州。
已經丟了青、淄等州,若是齊州再丟那大梁的軍隊距離東京汴梁可就不遠了。按照對手的推進速度豈不是一月左右便可打到大宋都城。
面對每天如同雪片一般飛到皇宮的戰報,趙佶從一開始的憤怒發展到現在的惶恐,此時焦急萬分,恨不得童貫的大軍立刻返回汴京保衛他的安全。
這樣緊迫的局勢使得朝廷百官不得不放下成見通力合作,推薦人才時只按其能力大小再也不敢考慮親疏遠近了。畢竟大宋在才有他們的榮華富貴,若是大宋真的滅國,怕是誰也別想過上好日子。
在這樣的背景下,李綱見實在找不到合適帶兵的人,他干脆毛遂自薦要親率大軍拒敵。
趙佶挑選不出合適的人選,只好讓其掛帥,大宋朝投筆從戎的不止一個,多個李綱倒也無妨。雖說對其領兵能力保留意見,但眼下也只好如此,至少這位太常少卿是朝廷的鐵桿支持者。
李綱得到皇命之后,立刻與高俅溝通,要在禁軍之中挑選一支頗具戰力的軍隊。
高俅倒是沒有做任何手腳,將自己掌握的禁軍的情況如實的對李綱交待。其實不難理解,都說高俅是奸臣他還真的夠不上,北宋六賊蔡京、童貫、王黼、梁師成、朱勔、李彥,也沒有他。對他的印象多是來自水滸傳這部小說,但實際上他還真沒有那么壞,他本人是趙佶端王府門下的出身,說穿了他這個太尉就是大藝術家丟到三衙之中替他掌控軍權的傀儡。
現在大宋局勢如此緊張,高俅也是希望李綱能夠打勝仗穩住官家的統制,也只有那樣才有他奢靡的生活,因此對李綱他是沒有什么保留的。
李綱是文官出身,別看擁有一個敢戰的心可領兵打仗實在不是他的所長,還要找一個專業人士幫忙才行,思來想去他想到了昔年結識的姚古和他的養子姚平仲。尤其是姚平仲,其人年青有為作戰勇敢,正是此時難得的青年才俊。
提起姚平仲不得不提一筆,他字希晏,三原人氏。他從小便成了孤兒,是伯父姚古把他作為兒子一手帶大。小小年紀便隨伯父征戰沙場,十八歲那年和西夏軍隊在臧底河交戰,消滅俘虜的敵人很多西夏人根本無法與之抗衡。
宣撫使童貫召見他想要拉攏,可姚平仲有骨氣并不想屈從一個太監。童貫很不高興,降低了對他的賞賜,但軍中的豪杰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