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滔軍戰敗的消息傳到汴梁之后引起了軒然大波,大宋朝廷上下都在為當前所面臨的局勢煩惱。
其中最難受的當屬官家趙佶,大梁軍隊連戰連捷距離汴京城已經越來越近了。雖說國都之中仍有數十萬禁軍,可他們是什么成色誰都清楚,就連他的心腹之人高俅也不報信心。
更讓趙佶氣憤的是平時那些在他什么吹捧的人如今也沒了精神,一說道打仗便站在一遍裝死,根本不管朝廷的死活。而那些主戰派再沒有了李綱這位領軍人物之后似乎也失去了勇氣,沒有一人請纓出戰愿意為朝廷分憂。
而目前童貫率領的十五萬精銳大軍正在江南平叛,即便想把他們拉回來保護國都在時間上都來不及。探馬和傳遞消息的驛卒可以一天疾行數百里,但大軍行軍一天能走八十里已經是極限再多根本無法保證軍隊會不會崩潰。
時間并不在大宋朝廷,趙佶便想用些歪門邪道。再聽到有人提及讓他到江南‘督戰’,大藝術家不禁眼前一亮。
這個主意好啊,到江南督戰可以避開眼前的危局,而且有軍隊在手日后還可以卷土重來,皇權依舊在他的手上,反正童貫是依附在自己身邊的人沒有可能改換門庭。
不過想到汴梁乃是大宋的國都,若是丟在自己手上史書會怎么寫,千古的罵名趙佶并不想擔。于是他在幾位重臣的建議下開始考慮‘傳位’給兒子趙桓。
原本還只是一個醞釀中的事情,傳位畢竟是大事,哪怕趙佶非常心急也很難快速的下定決心。不管怎么說傳位之后他就成了太上皇再也不能以皇帝的身份執掌天下了。
就在趙佶猶豫不決的時候大梁的軍隊幫他做了一個決定,那就是濮州知府喻珍跑路、守將閻邈率領地方守軍獻城投降。
丟了濮州還不算不到三天的功夫鄄城就宣告失手,而且前方傳回來的戰報顯示大梁國不知道從那里又冒出一支將近四萬人的軍隊。
在鄄城匯合之后敵軍的人數已經超出十萬,正舉兵襲向臨濮、雷澤、南華等地,已經逼近汴梁城的最后一道防線了。
參考之前的戰績,怕是這幾處城池的守軍也抵擋不了多長時間,便是組織禁軍迎敵時間也不是十分充裕,嚴峻的局勢逼迫趙佶必須盡快做出選擇。
趙佶還有些猶豫的時候,更遠的地方也傳來了戰報,在登州地界的海倉忽然出現一支軍隊,打著大梁國的旗號在攻打萊州、平度等地。
大藝術家聽到雪片一般傳來的不利消息差點吐血三升,他沒想明白去年還是一片太平光景怎么忽然間局勢就急轉直下。
先是在江南有一個方臘起義,隨后又招來了大梁國的報復。他收復燕云超越父兄的美夢還沒有開始就宣告結束不說,還因為與金國的海上之盟惹了一身騷。如今大宋江山風雨飄搖,搞不好會有滅國之危,想想遼國天祚帝的下場,他可不想淪落到那般田地。
想到此處他下定決心,倒不是想率領汴梁城的幾十萬禁軍與大梁國的軍隊決一死戰,而是把皇位傳給兒子趙桓,讓他替自己背鍋。在趙佶看來只要大宋不是丟在自己的手上那他就不是亡國之君。此等懦夫行為就如同把頭埋到沙子里的鴕鳥一般,只要看不到就當敵人不存在。
在與蔡京、王黼、梁師成、李彥、蔡攸等奸臣商議一番之后,傳位一事很快便提上日程。為了顯示傳承的重要性,趙佶還特意挑選了一個黃道吉日。
只不過讓大宋朝廷上下措手不及的是,僅在兩天后京西北路的開德府就傳來敵情。
在杜昱的指揮下,豹滔軍與沂州軍兵分兩路同時展開行動。沂州軍依舊沿著鄄城向南進攻臨濮等地,而豹滔軍則轉頭向西進攻開德府、滑州一帶。兩路大軍呈雙拳之勢直奔大宋的中樞汴梁城而來。
聽到如此緊急的軍情,趙佶嚇得手足無措,此時也不顧不得五日后才是黃道吉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