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癡迷墮入歧途,空聞《紫金經》,白首愁相誤,不知誤了多少光陰,壞卻多少性命。此訣繼上古之法,感應天地萬物之靈,悟其習性,采其精氣,是為納氣,化萬物之氣歸一,儲藏己身,驅使其流轉變換,是為練氣,因氣而融于萬物,可似飛鳥走獸,肆意遨游于天地之間,乃乘風之術,而萬物之氣歸于意,以意御物乃至御劍,無滯無礙,自由自在,堪稱仙家矣。斯乃天下大道,你我皆是有仙緣之人!”
如果說練百花神劍能夠成為劍俠,那么修煉《夔龍乘風訣》能夠成為劍仙或者仙俠!百花神劍練至最高境界仍是個人,而此訣練至最高境界卻成了仙!
盡管《夔龍乘風訣》非但解不了云嘯心中的謎團,反而使其更加撲朔迷離。可云嘯仍舊越聽越震驚,越聽越興奮,覺得這《夔龍乘風訣》既是高妙武術又是修仙之術,萬份新穎好玩,到最后歡喜得抓耳撓腮,迫不及待地想練。
李太白道“欲速則不達,這等高妙仙訣須得仔細推敲琢磨,方可上手修煉,以免錯了路子。”
大凡武學典籍,詞句含義通常并不艱深,畢竟習武之人大都只粗通文墨,即便是文武兼修的大宗師,也會盡量將典籍編得通俗易懂,以便弟子們記憶傳習,倘若典籍文辭晦澀,弟子們不是讀不懂,就是容易會錯意,一會錯意,就誤入歧途,或走上邪路,或事倍功半,或走火入魔。
《夔龍乘風訣》是個例外,一則是因為年代相隔久遠,自周初至唐朝天寶年間,經一千八百年歲月洗滌,語義文辭已演進得面目全非,擱云嘯眼里,讀這些古時文字,就好比讀天書一般,云山霧繞的,讀多少遍都是一腦袋漿糊;二則即便讓周初尋常人來讀此訣,照樣稀里糊涂,不明就里,足見這訣并非常人寫就,作者也沒打算讓它廣為流傳。
好在碰上了博古通今的李太白,如若不然,這簡牘放在云嘯身上也就是一捆木柴。
可是,理解含義歸理解含義,真要修習時,卻并非那么容易上道。
這一日,從白天到黑夜,云嘯和李太白廢寢忘食鉆研《夔龍乘風訣》,互相切磋,互相啟發感悟,越鉆研越覺得此訣博大精深,包羅萬象。
祁鴇娘見兩個人趴在幾子上,對著一圈破木板,時而又寫又畫,時而搖頭晃腦,時而熱烈爭論,時而皺眉思索,說出來的話旁人都聽不懂,簡直就是在胡言亂語,以為兩人都犯了書呆子氣,暗暗好笑,卻也不敢打擾,只管吩咐鄭西俠、姬小月送酒飯茶水。玉音兒往后院跑了兩趟,找云嘯練琵琶,每次過來,都見他和李太白像丟了魂一般沉浸于佶屈聱牙的文辭之中,只得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