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的幾天時間里,京城的官場上漸漸開始流傳出一張名單。
正是幾天前廷推時的投票名單,上邊詳細的記載了某某投某某,竟然和最終出來的票數分毫不差。
起初官員們誰都沒有在意,或者說沒人相信。
畢竟當時在場參與廷推的官員高達三十多名,而且采用的還是不記名投票,根本沒人有機會去搞到這么詳細的內容。
但是流言已經傳開,懷著好奇的心態,不斷有官員去四處打聽求證。
雖然朱由校切斷了官員們伸向宮里打探消息的手掌,但是官員和官員之間各種同鄉,同窗,同科,同坐師等等,錯綜復雜的關系網卻是無論如何都切不斷的。
很快越來越多的官員得到了確切的答案。
這封名單是真的!
這下,仿佛燒開的油鍋里潑了一瓢涼水一般,官員之間迅速沸騰了。
原因很簡單,之前票選的時候各個黨派的人把票投給自己人,這無可厚非。可是現在出來的結果是,各個黨派的官員把票都投給了敵對黨派的候選人。
這就有許多令人深思的事情了。
看到時機已經成熟,朱由校適時再次出手,迅速派出錦衣衛和東廠散布出更多的流言。
比如某某受了某某高額的報酬,所以才會在關鍵時刻反戈一擊。
比如某某其實是其他黨派的臥底。
朱由校讓人傳播的流言也是有一定技巧的,如果某人巨貪,貪到幾乎人盡皆知,則傳言其接受了別人的好處,才選擇了背叛。
對于一些在黨派中行事風格異常者,則傳言他其實是其他黨派的臥底。
這樣做的效果是明顯的,有人起初還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經過流言越傳越邪乎,描述的還有鼻子有眼,再仔細去推敲被懷疑者的過往,很多人已經信了。
懷疑的種子一旦種下,很可能平日里一個正常的舉動,都會讓人解讀出不一樣的意味來。
朝堂中的這些官員都是什么人,那都是通過科舉,千軍萬馬闖過來的一批人。
可以說在大明,無論毅力,記憶力,人情往來的情商等等各方面都是最頂尖的一批人。
這樣的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其實思想是最難統一起來的一批人,一個人一個想法,這個說法是毫不夸張的。
哪怕同屬于一個黨派,私人間相互有嫌隙也是在所難免的。
這一次的風波,正好給了這些人一個機會,互相彈劾的機會。
如果只是朱由校這個做皇帝的由上而下,單刀直入,掀起大案,最有可能出現的結果是大臣們開始抱團互相取暖,使君臣之間嫌隙越來越大。
最后如果沒有一個合適臺階的話,就只能陷入無休止的對立當中。
比如持續了二十多年的國本之爭。
這樣的結果,對于現在已經千瘡百孔的大明來說,實在是不能再經歷第二次了。
可是,現在大臣們自亂了陣腳,結果就完全不同了。
一個團體,外部的力量雖然可怕,但是更怕的是來自內部的分解。
于是,一封封彈劾的奏章如雪片一般飛到了乾清宮中,這一次的彈劾不像之前一樣,一群人瞄準一個人集中攻擊。
而是形成了大亂斗一樣的場面,一個人上疏彈劾,另一個人便立即上疏自我辯解,還連帶著彈劾對方的奏疏也一起送來。
毫無疑問,這種時候是言官們的主戰場,或許也是言官們最樂意看到的,一個言官主要的考核標準便是彈劾掉了幾個大臣。
彈劾掉的大臣數量越多,官越大,這個言官反而越出名。
明初朱元璋設立言官,本是為了糾偏正邪,清滌污弊。可是經過二百多年的發展后,言官完全變成了黨爭的急先鋒,一些掌權者剔除異己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