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鹽業承包給商人?”
雖然已經漸漸想明白了朱由校所提改制的種種利好,但是首輔劉一璟還是忍不住這樣問道。
要知道,從古至今,歷朝歷代,無論哪個朝代,都是在想盡辦法將鹽業死死的抓在朝廷手里,嚴厲打擊私鹽,何曾有過將鹽業下放承包給商人的例子?
朱由校此舉可謂開了歷史的先河。
“不錯。”朱由校點頭。
他也知道劉一璟的擔心,鹽業可是歷朝歷代稅收的支柱之一,也關乎著社稷江山的穩固,若是改制稍有不慎,不僅不會帶來任何利好,甚至會成為禍國殃民之弊政。
其實改制的措施很簡單,朱由校清了清嗓子,決定做一下總結,說道。
“朕所提出的改制措施主要有以下兩點。”
“其一,朝廷可通過拍賣的方式將鹽場租聘給商人,讓其自行產鹽。至于拍賣,則必定需要一個底價,朝廷則可通過對我大明兩京一十三省境內的所有鹽場做個調查,查其每年所產鹽之數量為幾何,然后取其平均值,做為拍賣底價,租期可為一年,亦可為三年,到期之后,則再行拍賣,重新招商。”
“其二,現今之管理鹽業機構,太過松散了,朕以為不妥。朝廷必須專門設立一鹽業管理機構,統一管理兩京一十三省之鹽業。主要負責調控鹽在市場的價格,拍賣,以及為產鹽灶戶們申訴權利等等。”
朱由校說完后,便不再多言,端起茶杯后開始喝茶,靜靜的等待著在座大臣們的回應。
這些人全都是大明最精明的幾人,朱由校相信,他們一定能夠想明白其中的利弊關系。
之前之所以沒有想到將鹽業承包給商人的改制措施,不過是因為時代的局限性,因為歷朝歷代都沒有人這么干過。
而朱由校則不同了,他可是比這些人多了數百年見識的人。
遠的不說,只拿前世里田地來說,沒有建國之前,歷朝歷代無不想把農民牢牢地拴在田地上,無不想將田地牢牢的抓在朝廷的手里,到了建國之初也是如此,農民還都是被安排為統一種植,吃大鍋飯的,干多干少都是一個樣,還有誰愿意拼命賣力呢。
可是改制之后的包產到戶后,農民種地那完全是為自己在種,極大的調動了人們的積極性。和現在大明鹽業何其相似,都是因為朝廷的政策嚴重地打擊了無論是鹽商還是灶戶們的積極性。
過了好一會,畢自嚴終于說話了,點頭道。
“陛下此舉雖風險過大,但臣以為可以一試。”
畢自嚴剛說完,有人便想提出反對意見,畢自嚴沒有停頓,繼續說道。
“請聽老朽講完。”
“我等皆知,商人逐利,只要有利可圖,便會不惜余力去為之。而將鹽場承包于私人,出于利益考慮,這些商人們則會大力促進生產鹽之產量,鹽多了,那么價格便自然會有所下降,我大明百姓也將跟著受益啊。”
徐光啟想了想后,說道。
“臣看完陛下的改制之策,其中也將灶戶們之補助一并承包給鹽商,由其一并承擔,臣擔心商人為了追逐利益,會更加殘酷的壓榨灶戶,現今灶戶之生活已非常困窘,只能勉強度活,如此只怕會更加雪上加霜啊。”
徐光啟嘆口氣后,繼續說道。
“還有,此次改制,邊防地區將再難從鹽商哪里獲取糧食,每日所用皆要依靠朝廷運輸供給,對朝廷來說,也將會是一大負擔啊。”
聽完徐光啟的擔憂后,畢自嚴微微一笑,說道。
“這便是朝廷專門設立一管理鹽業機構的原因所在,其中便要負責灶戶們之各種權利申訴,以保證不會被奸商所壓榨。”
說到這里,畢自嚴坐直身子,越說越興奮,不愧為理財高手,早已想清楚了朱由校此次改制的種種利好,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