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行軍打仗的后勤糧草問題是一個很費時費力的事情。
通常情況下,前線作戰的人數和后勤人數的比例為一比三,也就是說,后勤運糧運物資的人數是前線戰兵的三倍。
所以在史書上通常看到的雙方作戰人數,比如率五十大軍,三十萬大軍等等這樣的數字,都是有夸大的。通常都是將后勤的人數都給算了進去。
若想知道前線戰兵的具體人數,直接除以四,就大概差不多了。
朱由校此次決定離京去往四川,這個決定下的未免有些倉促,這對于糧草調集,人員調動等等各項事務都是一個嚴重的考驗。
一般來說,如果要發動大戰的話,光前期準備工作就要耗時半年之久。
如此耗時長久,規模宏大且繁雜的后勤工作可不是一般人能夠完成的,可以說歷史上能夠將這份工作管控的井井有條,而不出差錯的人,無不是那個時代的人中龍鳳。
如漢初之于張良,明初之于李善長。
經過各種考慮之后,朱由校最終決定將這個任務交于戶部尚書畢自嚴,畢竟管控錢糧他是行家里手,而且現今正值五月,稅收還沒有開始。
朱由校也只是讓其安排路途中的糧草用度,所以畢自嚴完全有時間來擔此大任。
經過商議后,為了盡量少的征勞役而耽誤了百姓們的農活,朱由校決定走水路。
由運河直下,然后經長江坐船逆流西行,入川直達重慶。路程雖然看似繞遠了,但是水運節省的人力物力卻是遠非陸遠可比。而且所用的時間也并沒有多多少。
最重要的是,運河沿岸有多處稅收糧倉,用于常年接力式的往北京運糧,這大大方便了軍隊沿途所需。根本不需要征什么勞役,沿途的百萬河工便可代勞。
這也是短時間內能做出的最佳方案了。
“此次能夠出京也著實不易啊!”一艘大船上,朱由校眺望著兩岸,感慨道。
此時朱由校帶領的三萬勇衛營將士們已經離京七日,即將進入山東地界。
“運河沿岸南北往復,不僅糧草運輸,而且也是貿易往來必經之路,利潤巨大,沿途貪污在所難免。”
隨同一起出京的汪文言在一旁說出自己的見解。
“以微臣看來,去歲陛下在朝中親自提拔的一批干臣對此也只自是知曉的,此次讓陛下走運河南下,他們卻也存了威懾敲打沿途地方官員之意。”
“哈哈哈。”朱由校笑呵呵的拿起手中的煙斗,似隨意調侃般說道,“如此說來朕還成了他們手中的一把刀了。”
“歷來只有皇帝隱居幕后,干臣迎敵于前,何時反過來了呢。真不知是做臣子的太過精明還是朕這個皇帝太愚昧?”
身后的汪文言低下頭,一時不知這話該如何接話。
心思急轉之下,只好奉承道。
“以微臣看來,此乃我大明之福也。眾人皆知陛下已有立志革新之志,而眾臣亦有了追隨陛下身后之意,而非抵抗阻攔。這些臣子都是因陛下才得此高位,足可見陛下之高遠卓識。”
朱由校擺了擺手,對于這樣的奉承并沒有當真。
做為一個皇帝,每天聽到的奉承簡直太多了,無論是面談還是上的奏疏里,都不免有這樣的話語。如果不了解真實情況的話,恐怕還以為現在的大明朝是一個太平盛世呢。
一個人最怕的就是迷失自己,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也看不清前方的路。
“愛卿啊,你也學會了阿諛奉承這一套。”朱由校用手指點點了汪文言,話語里挪移道。
“微臣......微臣......”汪文言一時猜不透朱由校究竟是真的生氣還只是嘴上說說,有些不知所言。
“好了,朕替你說吧。”朱由校打斷他,說道,“朝中并非全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