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寒暄了幾句之后,朱瞻基又與鄭和的副手王景弘相見,這位被文官刻意隱瞞了功績的太監,生的無名死的亦是無名。
朱瞻基暗自發誓絕對不能再讓這樣的事重演,鄭和與王景弘可是比那些滿嘴仁義道德的文官重要的多。王景弘沒想到太子殿下對他這個太監如此熱情,有點受寵若驚。
做為皇家奴仆,太監的榮辱與帝王息息相關,太子殿下不出意外必定是下一任皇帝,能在太子殿下心中留下好的印象,未來的地位可期。
與鄭和已經五十多歲,時日不多不同,王景弘剛剛四十出頭,幼年進宮熬到今天的地位實屬不易。心中還是有著更進一步的野望,太子殿下就是他王景弘未來的貴人。
見過兩位南京守備太監之后,朱瞻基又與襄城伯等在南京的大明勛貴一一寒暄,盡量做到照顧到每一個人,不使人產生太子殿下倨傲無禮的印象。
最后相見的就是大明南京六部九寺官員,以及應天府府尹等人。一一相見完畢,朱瞻基并沒有直接進入南京城,而是不顧旅途勞頓,先去太祖陵寢祭拜了太祖高皇帝的孝陵。
這樣一出政治作秀給南京的文武百官留下了極好的印象。祭拜完畢以后在文武官員的護衛之下從正陽門進入南京城,直入皇城,并在皇城設宴招待南京的文武百官。
席間朱瞻基展現了高超的交往藝術,讓每一個人都覺得與太子殿下說話如沐春風,每一個人都覺得得到了太子殿下的重視。
酒宴本就是一個聯絡感情的場所,這是朱瞻基第一次在沒有皇爺爺與父親在一旁指點的情況下,獨自面對文武百官,這種場合最是考驗人的政治素養。
一場酒宴下來,朱瞻基給在南京的文武百官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文武百官都對大明有此儲君感到萬分慶幸,大明有此儲君乃是大明之福。
酒宴過后,朱瞻基留下了鄭和與王景弘,以及從交趾布政使司回來南京休養的黃福。
朱瞻基命宮人守住東宮大門,不許任何人靠近。待宮人關上房門之后,朱瞻基命范安在墻上掛起一副巨大的地圖,鄭和與王景弘對這副地圖異常熟悉,因為這幅圖就是根據他們這些年航海所經過的地方繪制出來的。
黃福有些疑惑,看太子這個樣子是對下西洋很感興趣,可是留下他一個文官干什么?難不成還要派自己這把老骨頭去下西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