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高抬貴手,讓他致仕回家就是了。”
“你們也是如此認為嗎?”朱瞻基看向其他幾位閣臣問道。
“臣等請陛下高抬貴手,饒過夏希淳!”
朱瞻基知道功名是文官們的底線,肯定會寸步不讓,一旦開了這個口子,以后就會形成定例。只要哪個臣子敢用辭職要挾皇帝,皇帝就會用革去此人功名反制。
士紳的利益主要在科舉優待上,當官對于他們來說只是錦上添花,絕對不是必須的雪中送炭。
朱瞻基的這一招可以說是戳到了文官們的痛腳,看著幾位沒有一點妥協意思的閣臣,朱瞻基冷笑一聲說道“你們當官是想當就當,一個不順心不想當官了,就回家悠然林下,做一個閑云野鶴般的富家翁。
你們可想過朝廷的利益,置國家百姓于何地?這天下是朕的還是你們的?”
這話說的太重了,內閣諸臣承受不住紛紛跪倒在地,楊士奇頓首拜倒口中稱道“陛下何出此言,這大明當然是陛下的,臣等也是憂心陛下刑罰過重,有礙陛下英明。”
“英明?朕在你們眼里還有英明可言嗎?估計你們在背后都在議論朕沉迷奇技淫巧,不重文教。是不折不扣的昏庸無道之君吧!
朕有一問請問諸卿,既然天下是朕的,諸臣都是朕之臣子,若是臣子都是想干就干,不想干就撂挑子,朕要這樣的臣子有何用?朝廷憑什么要給這些人優待?諸位可有教朕的?”
“陛下,讀書人在朝為官,在鄉野為士紳,也是朝廷的基石。沒有讀書人在鄉野維持秩序,宣揚教化,鄉野之中豈不是盜寇橫行,禮崩樂壞。”楊榮接過了話題。
朱瞻基心生警惕,自己現在雖然不是在大朝會,可是內閣輔臣也有五六人,豈是自己一張嘴能夠辯駁的了的。
不能陷入對方的話語權之中,要掌握主動之權,既然免去功名讓內閣集體抗議,就說明這一步走對了,抓住了讀書人痛腳。
“朕不聽什么讀書人在鄉野的作用,朕就問這樣一句話,若是再有官員一不順心就撂挑子的行為,朕該如何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