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沒想到這些女子清洗羊毛竟然引申到了化學層面,化學這個詞還是他在夢里聽到的,其字面意義就是變化的科學。
所有的物質都會發生變化,一種是形狀變化,其作為物質的本質沒有改變,比如砍伐一棵樹,用這棵樹做了一套家具,不管這家具做成什么樣子,人們一眼就能看出這是木頭做的,這種變化叫做物理變化。
一種是物質本身發生了改變,同樣是這棵樹,砍伐下來直接放到爐灶中燃燒,木頭通過燃燒后變成了灰,這灰成了與木頭完全不同的一眾物質,這種變化叫做化學變化。
這就是朱瞻基對化學的全部理解,女子聽皇帝說要她們弄清楚草木灰里的東西到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不解的問道“陛下!窮究這些事有什么用嗎?”
“有沒有用朕不知道,也許就有用呢,就像你們發現草木灰有清潔作用,可是別人卻不一定知道,若是你們把這個經驗記錄下來,然后讓更多的人學到你們的經驗,是不是就會有更多的人知道草木灰的作用。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萬一在這樣的窮究之下又發現了草木灰新的用途呢,總之這知識越多越好,多學到一些知識沒有任何的壞處。”
女子們聽著皇帝的話,心中震撼不已,在這個崇尚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多學知識就是失了婦德。
沒想到皇帝陛下竟然鼓勵她們多學知識,還說多學知識即使用不上也沒有壞處。
朱瞻基又四處查看了其他小組的情況,女子們不是漫無目的的工作,比如紡紗小組,她們的任務就是如何提高紡紗的效率,如今的紡車都是只能紡一根線。
官府給女子們提出的具體要求就是如何能讓一架紡車同時紡兩根線,甚至更多根線。
這個要求無疑讓女子們傷透了腦筋,現在她們用的紡車都是手搖紡車,這種紡車設計初衷就是為了適合小農經濟的男耕女織。
要想實現官府的要求,現在的紡車肯定完不成任務,必須對紡車進行改進。女子們動手能力很差,她們之間的互相討論可以碰撞出奇思妙想。卻不能動手實現這些奇思妙想,需要工匠落實他們的想法。
朱瞻基來的時候,她們已經通過工匠做出了一架能同時紡兩根線的紡車,可是讓女子郁悶的是同時紡兩根線不但效率沒有提高,而且還不如紡一根線的時候效率高。
原來新設計出來的紡紗機需要兩個人配合,一人搖動搖柄為為紡紗機動力,一人續棉保持紡紗機能夠連續工作。
由于紡紗機全木結構,只有少數地方使用鐵釘固定。工作起來特別沉重,一人搖動手柄時間不長就會手臂酸痛無力,只能停下來休息。或者配合的兩人互換崗位,一天下來還沒有兩個人各操作一架老式紡紗機效率高。
朱瞻基詢問清楚了原因之后,提醒女子們道“你們應該在連續轉動的地方用油脂加以潤滑,以減少阻力。同時這些連續轉動的地方可以安裝一些簡易的軸承,使得紡車的摩擦力減少,自然就會輕便起來。
同時你們不要把眼光總停留在用人做動力,可以嘗試一些可以代替人力的辦法。”
女子們不懂什么是軸承,朱瞻基便給他們畫出簡單的圖樣,并且告訴他們可以根據尺寸向兵仗局下訂單。兵仗局現在正在研究軸承的應用。
至于用什么代替人力,朱瞻基給他們提示了水力,并且用水排、水椎等水力機械舉例。
紡與織是聯系在一起的,有紡就有織,紡出來的紗線要通過織布機變成布匹才能當作成品的商品銷售。
朱瞻基去年提出的要求是織出一款細密的棉布,能夠保證一根細小的羽毛鉆不透織出的布匹。
這個要求對于老于織布的織工來說并不困難,無非是梭子的松緊問題。不愿意織的細密那是因為織的細密同樣的紗線能夠織出的布匹要少上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