缸筒活塞的示意圖,他本就工于繪畫,畫這樣一副寫實的工筆畫,寥寥幾筆一副示意圖便躍然紙上。
黎叔林拿過圖畫,小心地將墨跡吹干,將圖紙折起來放進懷里,對著皇帝躬身行禮道:“謝陛下賜畫之恩,臣回家就將這幅畫給裱起來,做為我黎氏的傳家之寶。”
朱瞻基這才明白,敢情這位并不是不明白自己剛才所表達的意思,而是想要自己所畫的圖紙。對于臣下的這點兒小心思,朱瞻基沒有戳破,這也不是什么多大的事。
不過他沒有想到,這幅畫在后世引起了巨大的爭議,黎氏后人再幾百年后曾經拿著這幅畫去拍賣會展示,說這是他們老祖宗向宣宗大帝討要的墨寶。
可是不少文物書畫專家卻對這幅畫形成了兩派意見,一派認為這是真跡,理由是蒸汽機就是宣宗大帝的時代發明的,大明也是因為蒸汽機的出現開始進入工業時代。
而認為是贗品的則認為,這幅畫上既無題、也無跋,甚至連日期和皇帝的璽印都沒有,肯定不會是什么真跡。
黎叔林沒想到在自己眼中最大的難題,被皇帝三言兩語就解決了,皇帝給出的方案非常簡單,以現有的條件完全可以做到,最難的不過是制造鋼圈的彈性和強度。這一點在打鐵多年的老鐵匠那里不是難事,無非多費一些工夫而已。
黎叔林甚至有一種錯覺,皇帝肯定是見過蒸汽機的,不過隨后他就否定了自己的錯覺,這蒸汽機就是個概念化的東西,皇帝怎么可能見過呢?
真不知道皇帝陛下還有多少奇思妙想沒有說出來,想必在研究蒸汽機的時候,有什么困難只要找皇帝陛下,應該都能解決。
陪同著皇帝在研究院里視察了一圈,皇帝便起駕回了皇宮,黎叔林立刻吩咐工匠開始忙活起來。而他自己開始鉆研這蒸汽機應該如何設計零件,幻想著蒸汽如何推動著蒸汽機運轉。
想要保證蒸汽機在活塞的作用下一直朝著一個方向運轉,黎叔林想到了冶鐵使用的水排鼓風機,水排上的連桿與曲軸設計給黎叔林提供了很大的靈感。
經過工匠們多次試驗,鍋爐的制造使用了鉚接的方式,采用雙層設計,中間是用來生火的爐灶,轉圈是一圈水箱。生火之后水箱中的水被加熱之后產生蒸汽,蒸汽順著上方的管道輸入旁邊的儲氣罐中。
儲氣罐的上方有一個測定壓力的儀表,這個儀表經過了無數次的試驗,在做壓力試驗的時候,黎叔林還是無法找到辦法來準確的測量儲氣罐中的壓力。
對于黎叔林的無奈,朱瞻基也是連連苦笑,自己這樣在科學水平還沒有提升起來的十五世紀,強行上馬蒸汽機的研究,就屬于人為干預科學技術的發展,遇到這些難以解決的問題也就在所難免。
皇帝給黎叔林講解了什么叫做大氣壓,這又屬于一個新的學科范疇,皇帝也是半瓶水的水平,他只是記住了用水銀和玻璃管來證明大氣壓的存在,至于如何證明他也是一頭霧水。
偏偏這個時候大明根本就沒有玻璃這種東西,琉璃倒是不少,不過那些花花綠綠的東西那是建筑材料,是皇家專用的東西。既不透明,也不能做成管子。
這就是工業揠苗助長所帶來的弊端,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若是放到基礎學科普及的后世,這樣簡單的大氣壓公式,只要讀過九年義務教育的孩子都能明白。
可是這個時候跟黎叔林這樣的大明科學精英說這些就如同天書一般,人們天天呼吸的氣還能有壓力,這氣看不見摸不著的,如何能夠量出壓力?
好在歷史留名的科學大牛,可不會面對困難就退縮,根據皇帝提出的只言片語,黎叔林憑借著艱苦鉆研的勁兒頭,硬是總結出了大氣壓公式。
這個過程有多難,只有身在其中之人才能明白,為了驗證大氣壓的存在和準確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