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他們能潛下心好好修書,未來唐國實力強了未嘗不能給他們一個機會。
如果他們不好好修書,那就一輩子呆在弘文館吧。只要不鬧著離島,文易不會對他們下黑手的。
之后文易就讓人把另外三個人喊了進來,直接宣布了對他們的認命。
至于曹暉和方昭兩人的意見,完全被忽略了。對于他們文易懶得多說什么,且也篤定了他們不敢反抗。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這兩位見文易強行給他們安排了工作,都老老實實的接受了。
非但如此,他們還開始羨慕起周啟來。負責學政和科舉,一個培養人才一個選拔官吏,想想都知道有多恐怖。
不出二十年,官場全是他的學生。
最讓他們羨慕的還是陳秀,內閣行走兼中書舍人,一步登天啊。
當然,最開始他們知道陳秀也愿意留下的時候,非常的震驚。后來心中隱隱有些明白了原因,不禁為他的心機感到震驚。
朝廷一次性增添了四個外來人才,兩個還身居要職,最高興的莫過于古義。
經典的解讀工作終于可以甩出去了,為了這些書他愁的頭發都快掉光了。
而學政體系也終于有人接手,又分擔走他一份壓力,之后他就可以專心管理禮部的事情了。
什么?你說他傻,把培養學生和科舉這種肥差給讓出去了?
別忘了,不論是科舉還是國子監是禮部下屬機構,只要禮部還在他手里,該有的功勞誰都搶不走。
心情最復雜的當屬郭吉廷。
原因來自于陳秀,這個人故意試探大王居然不提前和我打聲招呼,完全沒把我這個舉薦人放在眼里啊。
而且一來就是內閣行走兼中書舍人,實際權力不比他這個內閣學士兼御史中丞小多少。
明眼人都能看的出來是重用的征兆,稍微做出點成績就會被提拔,成為真正的決策者。
到那個時候陳秀的實際權力將會超過他……一想到這里他內心就非常的嫉妒。
此時他已經深深的后悔,為什么要寫舉薦信?本來想給自己找幾個幫手,沒想到來的是個對手。
唯一讓他欣慰的就是周啟對他還算比較和善,早知道當初就應該只舉薦他一個人了。
真實鬼迷心竅了,舉薦這三個白眼狼。
他還不知道陳秀在文易面前是如何評價他的,否則就不是嫉妒這么簡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