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那又怎么樣?作為既得利益者,只有‘不變’和穩定才能確保他們的財富和地位不會發生變化。”
“只要能保住自己的利益,他們寧愿抱殘守缺。”
“殊不知這就是飲鴆止渴,是最愚蠢最自私的做法,且是違背天道的,必將走向滅亡。”
“天有四時,月有陰晴圓缺,萬物生長,滄海桑田……天地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變動……‘變’才是符合天道的做法。”
“人類也是一樣,從個人來說生老病死是變……從整個人類社會來說,制度也在不停的變……”
“雖然‘變’有好亦有壞,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變’不一定會帶來好處,‘不變’必將走向毀滅。”
“未來是屬于勇者的,主動求變勇于接受新事物找到更好的出路,讓這個世界變的更加美好和強大,才是真正的永恒之道。”
“所以我們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不要當抱殘守缺的腐朽者……”
……
這本書的核心內容就一個,為變法改革站臺,看看以后誰還敢說‘祖宗之法不可變’。
也重點提了技術革新,盛贊技術發展對人類帶來的積極影響,抨擊了把技術革新視為‘奇技淫巧’的言論。
也算是為博物院正名,為將來提高技術人才的地位和待遇了理論基礎。
和上本書一樣,文易也同樣引用了大量的百家言論,重點引用了道家和法家的理論,借用了儒家推崇的圣人做例子。
讓這本書的思想和先賢聯系在一起,說明革新是符合先賢思想的。
啥?你說胡扯?
那你告訴我,沒有革新思想老子怎么寫出的《道德經》,孔子怎么開創的《儒家》?
諸子百家哪一家的思想不是通過革新開創的?
先賢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要變變變。你們曲解圣人的本意,打著圣人的幌子保護自己的利益,真是無恥。
當然了,文易并不是一味的鼓吹改革。
他重點提到,技術革新必須要支持要鼓勵,制度革新要穩著來,一步一個腳印的走。
可以先在局部進行試驗,成功之后在慢慢的推行天下。
還指出制度改革首先要‘得人’,沒有得力的人手,那些既得利益者會使用各種手法搞破壞,最后把良法弄成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