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永遠都不可能只有一個聲音,尤其是在學術上更加不可能,即便文易是國君都沒辦法強行扭轉所有人的想法。
反對《革新論》的人非常多,甚至比反對《權與責》的人都要多。
面對反對者,文易非但沒有生氣反而非常開心,并下令讓報社刊登反對者里面比較經典的文章。
甚至他還主動接見了反對派中的精英,和對方進行辯論,然后鼓勵對方把反對的理由匯總成書。
他并不是精分了,而是出于求穩才這么做的。
從學者的角度來看,他恨不得把所有的異己者都給弄死,讓自己的思想成為絕對主流。
但從一個君主,從政治家的角度來說,他需要這個世界保持不同的聲音存在。
原因很簡單,從辯證的角度來看沒有什么東西是絕對正確的,他寫的這部書也同樣存在著許多問題。
比如,容易被野心家給利用。
最好的辦法就是給這種思想尋找一種反對的聲音,用反對者給這股狂熱降降溫。
讓改革派保持清醒的理智,讓野心家無所遁形。
但反對者必須要有理有據才行,不能單純為了反對而反對。
總之,今年下半年唐國都在圍繞著這部書打轉,而隨著宣傳和辯論,這本書的思想也為大多數人所熟知。
紛紛擾擾又是一年,總體來說唐國可謂是風調雨順。
戶部尚書吳儀驕傲的宣布,唐國百姓家家皆有三年以上余糧,家家都有余錢,每一家都有至少一套家具。
普通人亦有兩件沒有補丁的衣物,能穿的起絲綢制作的衣服……富裕程度已遠超漢文帝時期。
甚至可以說,唐國之富裕達到了歷朝歷代的新高。會不會有后來者不知道,但絕對是空前的。
商務部尚書金如山匯報了商業情況,國內商稅收入再創新高,但大頭還是對外貿易。
盈利按照千萬緡來計算的,尤其是年底的時候推出的新商品鐘表,短短兩個月就貢獻了一百五十萬緡利潤。
而且他們已經打通了去往天竺的商路,明年對外貿易的利潤能超過兩千萬緡。
這個數據超過了所有國家的總和,說一句富甲天下絕對不帶一點水分。
但唐國花錢也很厲害,為了把更多的開元通寶花出去,他們也是敞開了購買各種商品。
絲綢絹帛、棉花、豬鬃、桐油、藥材、牛羊等等。
嗯,印度棉花早在先秦時期就經由緬甸傳入了云南地區,《尚書·禹貢》記載,‘島夷卉服,厥篚織貝’。
翻譯過來就是,東南沿海的一個藩屬國向夏商王朝進貢一種叫織貝的棉布。
前世,福建崇安武夷山白巖崖洞先秦船棺墓中,就曾出土有棉布殘片。
不過此時棉花只在云南、四川、嶺南有少量種植,文易建立唐國后大量收購。
現在寧州爨氏、嶺南俚人都擴大了棉花種植面積,產品主要賣給唐國。
國子監監正周啟則報告稱國子監本次改革完成,已經初步建立了蒙學、中學、大學三級學院體系。
同時,全國十歲到三十歲人群已經全部完成掃盲,四十歲到五十歲識字率達到百分之八十。
工部尚書張鴻也不甘人后,宣布鋼鐵產量已經達到九百噸,明年初就能突破千噸大關。
這個數據確實很喜人,大家對它的關注度甚至超過了識字率和糧食產量。
因為從幾年前開始唐國百姓就不缺吃的了,識字率也非常高,這會兒在聽到類似的消息已經有了免疫力。
而鋼鐵不一樣,這東西的重要性誰都知道,就是實力的象征,有多少都不嫌多。
最高興的莫過于軍方,鋼鐵產量增加他們獲得的配額也會跟著增加,能生產更多的槍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