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還從另一個角度解釋了變法者為什么往往下場會很慘。
過了一會,他才點頭道:“受教了,那么請問井田制之后呢?世界又是怎么變成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樣子的呢?”
潘越繼續說道:“私有制確實極大的促進了國民的生產積極性,進一步推動了社會的變革。”
“而且私有制還促成了一次社會大分工……所謂社會大分工就是……”
“有人木工做的好可以靠手藝吃飯,他就不種地了專門做木匠。有人專門飼養畜牧,有人專門紡織……世界變得多樣化起來。”
“但私有制也并不是完美無缺的,它帶來了一個惡果,那就是加劇了階級分化和剝削。”
“集體制的時候大家有福同享有難同當,遇到災害了一起扶持著撐過去,生病了有公家免費給治療。”
“私有制之后土地歸個人所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功利。有好處自己享,有困難也要自己度過。”
“有人倒霉遇到災害,或者家里生重病沒錢治,就只能賣地。自家沒地了就只能給別人家當佃戶,甚至賣身為奴。”
“那些能力強會鉆營的越過越富有,慢慢成為豪強成為人上人,反之只能淪為奴仆。”
“所以商周時期社會結構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逐漸演變成我們所熟知的模樣。”
“……商周時期金屬冶煉技術更加成熟,各種農具被發明和普及,人類的工作效率再次得到提高。”
“尤其是耒耜和耕犁的發明,讓人類可以借助牲畜的力量進行耕種,效率變得更高。”
“還有就是社會進一步大分工,導致的百業興旺……社會結構變的更加復雜。”
“生產力的進步導致人口增多,人口多了意味著勞動力增加,生產出來的糧食和各種物資就變多……更多的土地被開發出來。”
“實力變強就有能力去奪取更多的土地……國土面積也在增加,從原本的河洛變成了九州……”
“人口增多、國土面積增加就意味著國家更加的復雜,簡單的井田制已經無法有效的治理這么龐大的土地。”
“商周時期還存在一個巨大的問題,就是階級固化,上升渠道斷絕。只有貴族的血脈才能當貴族,平民永遠都只能是平民。”
“知識學問乃至禮樂都是貴族獨享的,平民是沒有資格享受這一切的。如果敢越過身份學習讀書識字聽音樂,是死罪。”
“這些腐朽陳舊的思想也已經不在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于是基于井田制而存在的周朝漸漸失去了對天下的統治,諸侯并起的時代到來。”
“春秋戰國時期幾個強大的諸侯國實力都差不多,誰也無法以一己之力壓服對方,誰也不服誰的氣,最終大家就這樣僵持了下來。”
“在這個動亂年代各種規矩都被打破,原本只掌握在貴族手里的文字逐漸被平民掌握。”
“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認識到這樣不行,必須要作出改變。”
“作為后人我們知道該怎么做,但處在當時的人受到時代的局限性卻很難看到前路,他們只能摸索著來。”
“如果把未來比作是一頭大象,那么摸索前路的先賢就是摸象的盲人……”
“有人摸到了大象的肚子,以為大象是一堵墻;摸到腿的人以為大象像柱子,摸到耳朵的人以為大象像蒲扇……”
“我們的先賢亦是如此,‘摸’到了什么,就把什么思想記錄下來。每個人‘摸’到的東西都不一樣,于是就有了諸子百家……”
“但他們并不是憑空隨便摸的,而是以自己的知識,以及所處的環境為基礎,推演而得到的。”
“老子專門幫周天子看管藏書,所以他學識最為深厚。當時周天子已經失去天子威儀,老子就更沒有什么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