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也并不太平,桓溫投降的消息傳來就差點釀成兵變,很多在荊州軍任職的士族豪強子弟試圖推翻桓豁。
但謝安和郗超兩人都是老狐貍,桓豁也不是庸才,早就做好了這方面的準備,輕易就鎮壓了反叛把那些人都禮送出境。
剩下的士族豪強見此也不敢再亂動,選擇蟄伏等待時機。
這個時機來的很快,唐國在會稽郡對士族豪強舉起了屠刀,建康城危在旦夕,身為人臣你敢不去救援?
這次他們也學聰明了,并沒有起兵,而是利用輿論宣傳逼迫桓豁出兵。
然而謝安老謀深算早就想到了這一步,接連好幾個前方軍情大張旗鼓的送過來:秦國陳兵邊關,隨時有入侵的可能。
而且秦國也很配合,真的在邊關布置了重兵。只是天地良心,他們是知道桓溫投降的事情的,布置重兵是為了防范唐國從荊州方向偷襲,而不是為了進攻。
但不管怎么說,這都給了桓豁按兵不動的借口。
本來有些動搖的荊州本地人,見到這種情況頓時改變了主意,什么勤王救駕,哪有保護自己的財富重要。
想給遇害的族人報仇?自己組建軍隊去報仇啊,別想用我們荊州軍,我們的軍隊首先要保護我們自己。
危機順利被化解。
然后建康城陷落,太后、皇帝等王公貴族全部被擒的消息傳來,荊州沸騰了。
一個頭等大事擺在面前,怎么辦?
其實辦法也不是沒有,古今中外都不缺類似的例子,找個皇室宗親擁立為君。荊州就有好幾個宗室子弟在,只要桓豁一句話就能立起來。
然而桓豁不可能這么做,一旦他另立新君就是公開和唐國作對。到時候就算投降,也別想落好。
所以他一直找借口拖著沒有這么做。
其他人也不是傻子,怎么可能看不出他的打算。如果換成別的政權,他們也不介意找個機會投降。
給自己換個主子的事情,他們干了不知道多少次。
可唐國不一樣,人家正在占領地大開殺戒,根本就不給他們這些士族豪強留活路。抵抗也許不是什么好選擇,但投降幾乎必死。
這下原本支持桓豁的人也開始有異動。
“境內士族豪強大戶私下勾結,欲立宗室子弟司馬匡為帝抵抗唐國。”這個消息很快就傳到了桓豁手里。
他馬上就找來了謝安和郗超:“兩位,此事該如何處置?”
謝安閉目不語,因為謝道韞的關系到了這個時候他說什么都會被懷疑別有用心,還不如什么都不說。
但他相信桓豁會作出正確的選擇。
郗超明白他的想法,只得嘆了口氣道:“刺史,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呀。”
桓豁猶豫的道:“真的沒有緩和的辦法了嗎?”
郗超搖搖頭道:“那些人也非蠢人,到了這個地步斷無緩和的可能。”
桓豁臉色陰晴不定。
他既不想站出來反唐,也不想失去現在的地位。可現在的情況是,要么順從那些人立司馬匡為帝,要么他被人推翻,要么他鎮壓反抗的人。
可一旦出兵鎮壓,就只剩下投降唐國這一個選擇。
兄長那邊還沒有傳來消息,他不想這么快就作出決定。
萬一唐國不行了呢?
說不定自家還能靠著荊州之地火中取栗,成為天下之主呢。雖然他知道希望渺茫,可人總是喜歡抱著僥幸心理。
郗超隱約能猜到他的打算……不,應該說這本身就是他和桓溫的計劃。
只是形勢變化實在太快,建康陷落的太早。唐國又突然改變政策,不再對舊勢力妥協而是采取強硬手段,投降就意味著失去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