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種意義上說它們刺激了人們學習的積極性,促進了學校教育的發展。但由于科舉制度與應試教育在某種程度上都是一種選“士”制度,一旦選士成功,被選者的社會地位和生活前景都會得到明顯的改變。因此盡管科舉制度和應試教育都有一套十分完備的考試制度,表面上
看起來似乎是客觀公正,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實際上蘊含著極不公正的一面。
一方面試題本身的僵化、腐化,考試內容的死板、冷僻,并不能真實綜合地反映人的知識和能力:另一方面評分時的主觀隨意性或是機械教條主義,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考試的客觀性。同時由于科舉制度和應試教育考試的內容都有著極大的局限性,學校教學的安排又是圍繞著科舉制和應試來進行的,結果便導致了學校教育中形式主義、教條主義的學習風氣日盛,廣大知識分子終日埋頭于書卷,不注重研究實際問題,只重視書本知識,輕視甚至忽視實踐活動,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窒息了思想的活力。另外由于競爭十分激烈,為了躍龍門而出人頭地,不少人便不擇手段地通關節,走后門,寄希望于徇私舞弊,甚至出賣自己的人格,良知。所有這些都背離了科舉和應試的初衷。原本在很大程度上促進教育和社會發展的科舉制度和應試教育,反過來又嚴重地制約了教育和社會的發展。
陸垚想到這里不由得嘆了口氣,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是要考試的,這一點不會因為他從現代穿越到了古代而發生改變,自己只能去接受。而且,這一點,應該說還會繼續延續下去。
蘇軾和蘇轍以及新認識的曾鞏,也都在榜單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他們三個人的反應比起平淡的陸垚要顯得激動得多。本來,陸垚覺得作為豪放派詩人的蘇軾,對這種事情應該也跟自己一樣,看得很淡定,或者說,這三位都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人物,對于這一個小小的考試應該不會放在心上才對。
顯然,陸垚錯誤估計了科舉考試對于每一個考生的重要性,就算是蘇軾他們也不例外。即便他們能寫出不少的詩詞來,這百姓們也都把他們叫做大才子,但是一旦他們知道這大才子最后竟然都沒有能夠進入殿試,那會是一個什么樣的結果?宋代重文輕武,對于科舉更是重中之重,可以說是全國上下的第一要務,即便是蘇軾和蘇轍還有曾鞏再怎么對自己在考場上的發揮有信心,但是在沒見到榜上有名的時候,也是會有些緊張。
當然了,在看到自己名字后,三個人在離開的路上也是表現出了不同程度的興奮。其中,喜怒形于色的蘇轍表現得最為興奮,他已經開始猜測起趙禎會在殿試當中問他什么問題了??吹剿姆磻?,陸垚倒是笑了一下,要知道,當年就是蘇轍在殿試的時候面對仁宗的提問不卑不亢,甚至是說出了仁宗作為皇帝的一些問題所在,這件事情后來成為了經典故事流傳下去。
蘇軾和曾鞏自然也是非常高興,雖說不像蘇轍那樣程度激烈,但是二人也應該是對自己的成績感到滿意。
幾個人都不是喜歡熱鬧大場面的人,特別是這么嘈雜的內外城交界處,于是四人可以說是看完成績之后第一時間就離開了那里。
路上,曾鞏問道:“小陸大人,我看你剛才看到自己的成績,似乎早就有預料會榜上有名,所以十分平靜,沒看出來你有多開心的樣子?!?
蘇軾在一旁說道:“這種考試對他來說還不是輕而易舉的一件事情,他早就胸有成竹了,自然是內心沒什么波瀾的,不像你我,看到自己名字的時候還那么開心?!?
蘇轍這邊雖說十分高興,不過他倒是唯一一個看到陸垚剛才嘆氣樣子的人,于是問道:“不過,我看陸兄剛才嘆氣又是為何?”
陸垚心說總不能跟你們說這考試非常不好吧。于是只能苦笑一聲說道:“這榜上只有名字沒有分數,而且這只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