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說……佛教,原本就是從華夏走出去開辟‘樂彼之園’的商人們所創建的?”
姚廣孝咦了聲,他沒有想到王陽明還教過張執象,不過,張執象能夠領悟到這一點,也是值得稱贊了。
他贊許道:“不錯,上古之時,開辟蠻荒之地,若不髠頭,是不好打理的。”
“僧人至今還有苦行僧的習俗。”
“便是上古之時流傳下來的,因為商人要開辟蠻荒,尋找適合居住的地方,傳播文明,建立文明,所以要走很遠的路,路上條件艱苦。”
“那么,最遠的地方,他們曾到哪里呢?”
“《后漢書》記載,西方有國,名為大秦,其類華夏,髠頭而衣紋繡,能耕織。”
“如果你們看過鄭和海圖,就會知曉,大秦,在紅海西側。(埃塞俄比亞)”
“大秦人跟我們長相膚色類似,都是和尚一樣的光頭,但穿著華麗的衣服,能夠農耕桑織,為何我們自漢以來,都要跟大秦有聯系呢?”
“因為它就是最早走出去,并在海外站穩腳跟的商人。”
“他們一直在‘朝中’,他們是認可華夏的宗主關系的,我們也會在漢唐時期,還有下西洋的時候去幫助他們,給他們帶去先進的技術,作為他們朝中的回饋。”
“髠頭并非一定是僧人,但僧人一定髠頭。”
“一花開百葉,在海外各地,商人先祖帶著華夏文明去建立了寺,有的磨滅在歷史長河當中,有的卻啟發當地的蠻夷,開創了新的文明分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這便是《詩經·小雅·鶴鳴》之言,是商人們最早的想法,也是一種回報。”
“佛教歸于華夏,便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業果。”
“何止三教、百家,世上所有文明,皆我華夏起源,百川分流,總有歸海之時,以我中華為本,一切蠻夷之興起,不過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百川歸海,鼎新華夏。”
“便是三教同源的真諦。”
“張執象,我一生之學問盡在‘文明’二字,你可愿學?”
那股高山仰止的感覺撲面而來,竟然比陽明先生還要強烈,不,是因為陽明先生在盡可能的收斂氣勢,而面前這位沒有。
這只“病虎”,向來是如此張揚。
張執象看到的不僅僅是姚廣孝的氣勢,看到的更是華夏文明的氣勢,他如今才真正知曉,自己的文明是多么的偉大而強盛。
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八個字更是讓張執象振聾發聵。
他終于明白,華夏文明在后世的劫難并非不可逃脫的天劫,禍兮福所倚,先祖們早在數千年前就在為這一天而布局了。
即是劫難,也是浴火重生的機遇。
華夏文明曾經的積累,并非是為他人做了嫁衣。
而是等待有一天,百川歸海,我們吸納了“分支”之后,將為華夏文明注入新的生機,我們再一次崛起的時候,將比歷史上的任何一次都更加強盛。
昭昭日月,故國有明,遠邁漢唐。
紅旗招展,華夏復興,世界大同!
(ps:五胡十六國時期,胡人選擇的是自我漢化,而非將漢人胡化,這與蒙元、滿清有明顯區別。)
(ps:推薦b站up主“神都俗人”,許多有趣的知識都是從up那里看到的,特別是上古史部分。古天文知識推薦up主“瑋香主”。明史推薦“專解明朝疑難雜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