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財產所有權的方式去看關于領土的問題。
有一個俗語,許多人都聽說過——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又或者說“淡化”。
侵略、擴張、收復都是增加了領土。
是,在拋開所有權,拋開領土法理的情況下,都是增加了領土。
通過拋開事實談定義的方式,可以將很多沒有相關知識的人扯入陷阱。
堯言對這類操作不要太過熟悉。
然而,他的記憶,生前的堯言,大體是走辯證唯物主義的路子,這種歷史虛無主義的思考方式,連生前的他都糊弄不了,更何況現在的他。
這一招,主動使用起來,也有一個詞——
偷換概念。
人們很熟悉“偷換概念”這個詞,但又模模糊糊,在不被點明的情況下,意識不到什么被偷換了概念。
而罪魁禍首,還是模糊的判斷機制這個人體效率機器。
遇到很喜歡用“一模一樣”這種描述的人,一定要仔細審視。
不然,侵略和收復這種有“領土增加”這個共同點的詞語,都能夠悄然之間進行代換。
而法理所屬和正當性、合法性這些關鍵問題,就會在悄然之間模糊,甚至被遺忘。
在這些關乎價值觀的判斷標準被模糊,情報缺失之后,人們進行的判斷,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對于xx侵略了xx,人們會下意識地敵視前者。
對于xx領土增加,xx領土減少,這樣的淡化,會讓人們的傾向快速減弱。
如果把其分開,切成兩段分開描述,人們甚至無法第一時間意識到誰從誰那里拿到了領土。
即使是專業人士。
即使是對于語義語用學多少有些了解,對于這類拋開現實談定義的手法,也往往不會第一時間意識到。
人們知道定義上某個詞是中性詞還是褒貶。
但是,如果用中性詞來替換某些用詞,這種看似客觀的行為,本身就有問題。
這個詞用在這里,本身是有法理學依據的,但并沒有用明確的句子進行表達。
人們意識不到這種隱性的前提,無法敏感地察覺到概念被偷換。
這一點,是堯言自己也無法避免的問題。
然而.....
事實是什么,他并不知道——
這是裂顱的描述。
他并不知道裂顱說的是否真實。
要盡量避免“首因效應”帶來的判斷影響。
哦,也可以叫做第一印象,先入為主。
而這個時候,裂顱的聲音繼續響起:
“然后,我被辭退了。”
ps:看了幾場鍵政,感覺很多人都缺乏一些基礎知識。
怎么說呢,以前大學的時候,我是辯論社的,偷換概念這一招,在辯論賽上很好用的招數,如果對方辯手也沒有發覺,就很好用。
當然,辯論賽上最好用的招數還是抓住痛點打,把對方帶入自己的節奏。
不正面回應對方的問題,或者做看似回應但很快繞開的操作。
在網絡上發生的爭論,核心往往并不是講道理,而是輸贏。
只要贏了,那么,圍觀者往往會跟著勝者的邏輯,去碾壓敗者。
而在哲學上,某種程度上也是如此。
按照我的粗淺理解,不同的哲學,往往走的就是不同的邏輯。
哦,只是粗淺的比喻。“邏輯”本身也是一種哲學。
當然,這是個不準確的描述,具體上有更多的區別,而且也不能適用到全部,我甚至不知道這話的適用范圍,能適用到多少類哲學。
適用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