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兄弟的做法是派人逼迫鹽戶瞞報產量,用手里的鹽引直接從鹽戶那里包攬,價格甚至連朝廷官鹽牌價的三成都不到。
這樣食鹽不就減少了嗎?
對,不但減產,灶戶里還出現了大量的逃戶,誰愿意一年到頭辛辛苦苦獲得的收成被刮走?
不知道有多少灶戶被這兩兄弟給逼得家破人亡,搞得怨聲載道,還弄出了好些零星的爆動。
當時不僅僅韓文跟張氏兄弟頂,李東陽在弘治十八年差一點就干掉了倆兄弟。
要不是孝宗正好病沒了,也許張氏兄弟早就被抄家蹲大獄了。
所以說韓文一心為民就是句屁話,真要是無私,直接從戶部的正鹽配額里面給張氏兄弟兌換不就完了么,反正朝廷的也是皇家的,他們從朝廷官鹽里拿了,就不會將負擔壓到灶戶身上。
可戶部不愿意,所以他們一面高喊壽寧候和建昌候驕縱枉法,卻一面將灶戶推進這個火坑。
朱厚照也打算跟他們學一學,來一出矛盾轉移。
從陶諧那邊掙了面子虧了里子之后,朱厚照讓人查了查戶部留在司禮監的檔案,嚇了一跳。
從弘治五年戶部尚書葉淇改開中法為折色法以后,稅銀突然漲到了數百萬兩的水平,可不到五年又回落到兩百萬兩,到了正德初年更是一百萬兩都不到。
改革給鹽商帶來了方便,可全國的食鹽產量不增反降,憑白沒了兩成。
而這些年間大明的人口還在快速增長,編戶丁口由弘治初年的五千萬冒頭漲到了超過六千萬。
幾個月前,朱厚照因為大婚費用和織造請課鹽引鬧過一回,當時內閣三老說食鹽供給不足是因為內監、勛貴、宗室請鹽引然后大量夾帶私賣導致。
也就是因此帶出了織造、鹽場改造的議題。
朱厚照想既然鹽業供應不足,那便改造鹽場提高產量,又通過鹽引給織造輸血,這是良性循環呀。
方案里提高的鹽產量很大一部分會劃給工部作為改造的開支,可工部為什么不干呢?
食鹽的消耗是相對穩定的,如果社會不產生大的動蕩,怎么可能發生大家都沒鹽吃的事情呢?
不是剛剛經歷了弘治中興嗎?不是剛剛從土木堡之變的深坑里爬出來嗎?
朱厚照開啟了一檔懸疑節目,銀錢和鹽去了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