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興州,都督一職空缺,負責西海岸南側屯墾點和澎湖的防御,北軍駐扎在基隆港,權都督何祐,負責西海岸北側屯墾點防御。
在鄭克臧的命令下,陳繩武負責東軍的軍鎮整編,而其余三軍都督負責各自麾下軍鎮的整編。
在此基礎上各軍之間部隊移防的制度也正式確立,按規定三年一換防。
這條命令隨著參政司不斷修改完善后最終正式成文下發至各軍。
這次統一編制不像上次改革一般順利,諸多統制們就分配統領征伐軍鎮還是守土軍鎮爭論不休,但在鄭克臧的嚴令下,仍是推動了下去。
而借助這次整編,懷威鎮的偽清降卒也被打散了一部分,最后作為守土軍鎮調派至澎湖駐守。
被處罰降級為副統制的馬震并沒有灰心喪氣,只要不是把他一擼到底,對他來說都還能補救,這次他攻略的對象從何祐變為了江勝。
江勝不似何祐般脾氣火爆,對勤來拉關系的馬震一直都是笑臉相迎。
而馬震給點陽光就燦爛的性格遇見江勝這樣的笑臉將軍真真是每天都心情愉悅,充滿干勁。
移防澎湖不過半個月,他數次越級向兵部上書要求增固澎湖列島的炮臺。
這事把陳侃氣的不行,偏偏軍鎮中大部分都是馬震一直帶著的降卒,陳侃也不敢公開和他撕破臉面,幾次上書之后他也就聽之任之了。
兵部接到馬震的奏折后不敢隨意決策,轉呈給了鄭克臧,他看了之后更太有理了。
目前東寧方面諸將對偽清來攻形成了兩種判斷:一種是多路進攻,盡量將士卒運上島在陸上與東寧決戰,一種是先下澎湖,在海上決戰。
前者正是姚啟圣的策略,而鄭克臧清楚最終偽清采用了施瑯的策略,在海上與東寧決戰,攻占澎湖以戰逼降。
自己怎么沒早想到這一點,鄭克臧拍了拍腦門懊悔不已,事務繁雜忙的連這點都忘記了實在是不該。
就著馬震上奏之事,他吩咐兵部和工部先行派人赴澎湖考察,確定增加、修補炮臺的方案,并報參政司審議。
馬震這封奏折提醒了他,除了造船以外,要多關注其他增加勝算的措施,提前準備。
鄭克臧在延平王城的書房內獨坐了近半個時辰,拿著毛筆對桌上的紙張涂涂抹抹,最終留下五個詞:水師、炮臺、間諜、叛逃、指揮。
這是他總結的澎湖海戰失敗的五個主要原因,在指揮一詞旁邊他打上一個對勾。
劉國軒不可能再指揮這場海戰了,歷史上就是因為他的指揮失誤直接導致明鄭戰敗。
他想不明白,雖然劉國軒在鄭經西征時證明了他的善戰之名,但那全是陸戰,最關鍵的澎湖海戰怎會讓他指揮呢。
但他轉念一想便了然,原本歷史上自己的弟弟是個傀儡,劉國軒、馮錫范共掌東寧權柄。
馮錫范又沒什么拿得出手的戰績,自然關鍵的指揮權落在了劉國軒手上。
水師和炮臺沒說的就是造就完事了,那剩下兩個該怎么解決呢,他陷入了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