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他的目標還將更加大膽。他打算趁著現在羅馬尼亞經濟良好的情況下,推出九年義務教育。這不是埃德爾內心膨脹想要勇奪世界第一重視教育的國家,而是他深思熟慮的結果。
想要改造一個民族的特性,就需要長時間的經費投入,社會認知的改變,還有輿論的引導。而且這種投入還只能慢慢引導,需要幾十年的時間,現在羅馬尼亞等不了幾十年,
在埃德爾心中,二戰就是羅馬尼亞崛起的最后機會。要是放過了這個機會,除非羅馬尼亞有九百六十萬平發公里的領土,還有上十億的人口,加上一個組織能力超強的政黨。一直按照既定目標不斷的前行,這才能夠在二戰后固定了的社會格局中獲得突破。這些羅馬尼亞統統都不具備,所以二戰也將是最后的機會。
同時接受過教育的高素質國民,不管將來從事哪方面工作,都能比沒有受過教育的人強,其中包括軍隊在內也是一樣。這才是埃德爾認為關鍵的地方?,F在羅馬尼亞盡管擁有40萬強悍的常備軍兵力,可是這都是數十年如一日訓練得來的。
要知道在羅馬尼亞新兵訓練達到15周,比各個列強的新兵訓練時間都要長。從這個方面來講可以說是羅馬尼亞軍隊重視訓練,不過這何嘗不是民源質量不如其他列強,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呢?
要知道根據羅馬尼亞軍方的考察,德國新兵訓練12周的效果,比羅馬尼亞新兵訓練15周都要強。不管從技戰術理解掌握,還是對軍事命令的理解,都是羅馬尼亞新兵們不能超越的目標。這都是高素質國民帶來的便利,也是埃德爾無法拒絕的誘惑。
更何況羅馬尼亞就是加上境外的族人也才1600萬的人口,比現在列強動輒三四千萬的人口少太多。對拼消耗的戰術,羅馬尼亞也用不起。所以培養屬于羅馬尼亞自己的高素質國民,就成為埃德爾考慮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