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之后,還是拒絕了建立一支整建制由烏克蘭人組成的“烏克蘭軍團”的請求,雖然為了建立這支軍團烏克蘭總拉達已經動員了3萬烏克蘭青年人。而且,奧匈帝國將征召入伍的25萬烏克蘭人部被分散的編入了正規軍的部隊。
雖然其中的加利西亞第15步兵團、加利西亞布科文納第24步兵團和加利西亞第30步兵團這三個步兵團的中的絕大多數士兵也是由烏克蘭人組成的,但是烏克蘭總拉達來說,這與希望建立一支獨立的烏克蘭人組成的部隊還是有著極大的差距的。
其實,奧匈帝國拒絕組建“烏克蘭軍團”,一則是擔心擁有自己武裝力量的烏克蘭人會走上武裝獨立建國的道路,另外就是長期壓迫烏克蘭人的波蘭貴族從中作梗不希望烏克蘭人擁有獨立的武裝力量。
不過,為了安撫一下烏克蘭人近百年的忠誠,奧匈帝國還是準許烏克蘭人組建了一支小規模的武裝力量。雖然這支部隊僅僅只有2500人,但是在烏克蘭現代史上卻是第一支由烏克蘭人組建的武裝力量。這支這支在編制上僅相當于奧匈帝國國防軍一個團的部隊,被稱為“烏克蘭塞契射擊兵”。從這支部隊名稱上看,這很可能是奧匈帝國組建的一支要塞防御部隊。因為,“塞契”在烏克蘭語中的意思是“用伐倒的圓木構筑的營壘”。
也許,正是因為奧匈帝國原本賦予這支烏克蘭部隊的“使命”只不過是防守要塞,所以在武器裝備上對這支部隊也是極為“吝嗇”。到1914年9月,戍守喀爾巴阡山各隘口的部隊,只能配給單發填裝的步槍。很不幸,“烏克蘭塞契射擊兵”在1914年9月25正好被派遣到喀爾巴阡山部防。
或許,是因為奧匈帝國只把烏克蘭人當成“炮灰”,或許是因為奧匈國羸弱的工業生產能力,其武器生產能力完無法適應帝國的兵力擴張速度。當奧匈帝國的軍隊已擴充到230萬人時,“1895斯太爾曼利夏步槍”已經成為奧匈帝國軍隊的“奢侈品”,三分之二的部隊裝備只能使用裝備了近四分之一世紀的老式步槍。
不過,對于“烏克蘭塞契射擊兵”來說,步槍的先進與否似乎無關緊要。因為,作為防御部隊,奧匈帝國的軍官們一直認為,近距離的機槍火力才是最為重要的。所以,訓練水平原本就不如其他國家的奧匈帝國,在射擊方面的訓練就更不被重視。
更何況,奧匈帝國的總參謀長康拉德元帥編寫的訓練教材、制定的訓練科目,都是純粹以進攻為目地的。而在當時,各國軍隊都認為,“白刃突擊才能迫使敵人放棄所占領的陣地”。對于裝備低劣、射擊訓練低下的“烏克蘭塞契射擊兵”而言,他們在戰場上似乎只有一種選擇——在進攻的戰斗中堅決執行只能用刺刀徹底殲滅敵人戰術
戰爭機器一旦開動,就會變成一架吞噬生命的“絞肉機”,所有進入戰場的年輕生命在經過血腥廝殺之后,只不過成為作證戰爭殘酷的悲劇注腳。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烏克蘭塞契射擊兵和其他25萬加入奧匈帝國的軍隊烏克蘭人的命運或許更為悲慘。
戰爭爆發后,在加利西亞戰役損失了近40萬軍隊的奧匈帝國,不得不將武器裝備低劣、訓練水平不佳的烏克蘭塞契射擊兵調到了喀爾巴阡山前線。這支2500人的武裝力量,與王家匈牙利地方防衛軍以及其他新組建的部隊一同擔負著守衛喀爾巴阡山脈隘口的任務。
但是,奧匈帝國的前線指揮部并沒派遣烏克蘭塞契射擊兵進行陣地防御戰,反而將他們部化整整為零,以20人為一個小組,執行滲透俄軍后方的任務。或許,奧匈帝國的前線指揮官們認為,烏克蘭塞契射擊兵的烏克蘭族人的身份是最好的掩護,可以在沙俄統治區內獲得大量的情報。
只可惜,執行滲透任務的烏克蘭塞契射擊兵所面對的對手,正是沙俄精銳的庫班哥薩克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