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戰中賺到了錢,而且還不少。只不過對于歐洲影響力的滲透,卻是真的相當無奈。英法數百年建立的形象,可不會一夜之間就倒塌,目前各國對英法的認知一然沒有太多改變。只不過對美國的形象倒是認知了不少,不過美國的手還隔著一個大西洋,的確遠了點。
而最后談判的結果,倒也證實了各位代表對威爾遜總統的預測。
經過十多天的商討,最終在凡爾賽的大特里亞農宮,匈牙利和協約國方面簽訂了和平條約。和歷史上一樣被稱為特里亞農條約,其中主要條款如下。
第一條;各國同匈牙利即日起停止戰爭等一系列敵視行為。
第二條;作為戰爭發起一方,奧匈帝國對這次戰爭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其中匈牙利政府作為奧匈帝國繼承者之一,必須對此接受懲罰。
領土方面的懲罰;匈牙利割讓斯洛伐克給捷克共和國。布爾根蘭的大部分歸于奧地利。特蘭西瓦尼亞和蒂薩河以東,以及喀爾巴阡山脈東部羅塞尼亞劃歸羅馬尼亞。克羅地亞、巴納特西部劃歸塞爾維亞王國。
同時多瑙河作為當地多國主要河流,也將有國際社會共管。(英、法、意、奧地利、南斯拉夫、羅馬尼亞、匈牙利,將共同組建多瑙河管理委員會。)
而在軍事方面,匈牙利普遍兵役制,同時其軍隊規模不得超過8萬人。(比歷史多了三千人)
經濟上,匈牙利作為戰爭發起國,將接受22億法郎的戰爭賠款。其中一半都是賠償給塞爾維亞,其余則由其他各國劃分。
條約簽定后,匈牙利喪失了78的國土面積,人口也由2080萬大幅減至740萬人。(比歷史上多了90萬人,可見羅馬尼亞的努力)
而一千多人匈牙利人也隨著這份條約的簽署,被劃給了其他國家。只是不知道這些原本在奧匈帝國當慣了大爺的人,能不能忍受其他民族翻身農奴把歌唱的情景。只是這次可沒有奧匈帝國為他們撐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