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辦公室里。
陳念坐在李想對面,吐槽著他剛剛從陳果那里收到的消息。
“技術霸凌?真有意思。”
“他們總是能發明一些特別玄乎的詞匯,比如把侵略改成人道主義救援,把屠殺改成打擊極端主義一樣。”
“現在倒好了,這套打法不僅僅用在他們自己身上,還要強加給我們。”
“說實在的,哪怕我們徹底禁止他們參與EAST項目,也算不上什么技術保護主義吧?”
“如果這也能算技術霸凌的話,那我們是不是可以說,他們不給非洲造航母,也是對他們的技術霸凌?”
聽到他的話,李想無奈地笑了笑,隨后回答道:
“誰知道呢?反正他們就是一副受害者的模樣,就好像他們自己多無辜似的。”
“不過,也不能說他們這么做就一定是純粹的發牢騷,更多的可能,是提前做的鋪墊。”
“我有種感覺,美國會在未來一段時間里逐漸與我們進行脫鉤——當然不是使用原本的激進制裁手段,而是通過導向性政策去實現這個目的。”
“這對他們有什么好處?”
陳念不解地問道。
“他們想搞經濟內循環,擺脫華夏的‘技術霸凌’。”
“畢竟,這件事情他們是真的干過,他們太知道如果任由我們在技術上碾壓,會給他們帶來什么樣的后果了。”
“所以更穩妥的解決方案就是,重啟保護主義,內循環代替內循環,用自我封閉的方式,抗住第一波技術沖擊。”
聽到這話,陳念不由得笑了起來。
經濟內循環?
瘋求了還差不多。
實際上,在他的上一世,提出要搞所謂“經濟內循環”的國家和地區并不算少。
畢竟,在國際沖突和對抗越發激烈的時刻,能維持住經濟內循環,就意味著獲取到了在極端條件下生存下去的能力。
但要獲得這樣的能力,首先要做到什么?
首先,你得有足夠大的國土面積,因為幅員遼闊的國土,才能擁有充足的、豐富的、種類齊全的自然資源,才足以支撐起內循環的地基。
&nrean就是典型的例子。
當年它曾經是整個亞洲僅次于島國的發達國家,但在失去了來自蘇聯的援助之后,它的經濟便迅速崩潰,主要原因就是失去了現代工業賴以生存的石油資源。
不僅僅是石油,礦石、林木、淡水、耕地缺少其中任何一種資源,或者是任何一種資源沒法滿足人口需求,去奢談“內循環”就是癡人說夢。
除了國土面積之外,人口也極為重要。
沒有人口就沒有市場,沒有市場就沒有需求,連需求都不足,還談什么內循環?
另外,完備的工業體系、完整的產業鏈條、強大的國防力量、甚至長時間積累的歷史底蘊,都是保證內循環能順利進行的關鍵。
聽著似乎有些無厘頭——歷史底蘊?
這一條內容跟現代化的經濟理論好像完全不搭邊,但實際上,歷史底蘊決定的是文化閉環的堅固性,也決定了人民內部認同感的深度,對封閉且高壓下的社會環境是否能維持穩定,具有極其關鍵的決定作用。
所以,綜合來說,真正有條件搞經濟內循環的,也就是那么幾個。
——
甚至不包括俄國,因為它是一個典型的資源國。
他們想搞內循環,那得是1991年以前。
在上一世,唯一比較接近內循環的國家就兩個,一個Iran,一個華夏。
前者體量太小,國防能力達不到穩定性的臨界要求,后者體量過大,實現內循環的道路極為漫長。
總的來說,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成功過。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