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舌干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冰冷的癥狀;
自覺有氣從小腹上沖胸部甚至咽喉,顏面發(fā)熱泛紅如醉酒狀,有寒氣下流大腿內(nèi)側(cè),小便困難;
時有頭暈?zāi)垦#癫焕?,可用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
然后再看看大強(qiáng)虛實(shí)的癥狀,不能說一模一樣,但是頭暈?zāi)垦!⒕裎?、氣上沖、顏面發(fā)熱泛紅如醉,竟然如此相似?
大強(qiáng)在宿舍查到這條條文后,竟然難以相信,原來也有古人遇到過自己這樣的境地。
不過這里值得一提,經(jīng)方大都是誤治之后用來解救的,這里面有因果關(guān)系。
比如說半夏瀉心湯是治療少陽證卻誤用下法,但是只要符合方證,不需要是因?yàn)檫@個原因得的病,一樣可以喝半夏瀉心湯。
比如說胃腸炎,不是所有的胃腸炎都是喝承氣湯喝出來了的,但是不影響開半夏瀉心湯。
只要癥狀一致,那么就會有效果,這也是方證合一派的觀點(diǎn)。
就像大強(qiáng),他并不是誤用青龍湯,他的脈象還有手足癥狀也都不符合,但是方證符合,喝了之后,一樣有效。
氣上沖:自覺有氣從小腹上沖胸部甚至咽喉,為下焦陽虛不能制水,寒水之氣上沖所致。
水飲停滯:下焦陽虛,水氣上沖,肺有寒飲,出現(xiàn)咳嗽、氣喘、痰多清稀,舌淡苔白膩等癥。
頭暈眩冒:頭腦如裹,精神不利,水氣上沖或飲泛清竅均可見。
面紅如醉:為虛陽上浮所致,與戴陽證相類。
口干舌燥:氣不化水,津停成飲。
至于方解,桂苓五味甘草湯就四味藥,茯苓、桂枝、炙甘草、五味子,具有溫陽利飲、斂氣平?jīng)_的作用。
方中桂枝、甘草辛甘化陽,平?jīng)_降逆,溫護(hù)心陽;
茯苓淡滲利飲,并引逆氣下行;
五味子酸斂耗散之氣,使浮陽下歸于腎;
炙甘草培補(bǔ)中氣,土厚則能制水。
諸藥合用,陽復(fù)飲化,逆氣下行,虛陽歸位,逆平?jīng)_息。
正如很多人覺得驚奇的,這四味藥,平平無奇,單獨(dú)哪一味似乎跟大強(qiáng)的癥狀都不沾邊,但是四味一體后,居然超神了!
方中茯苓有四個作用:淡滲利水,寧心安神,健脾培土,引沖氣下行。
桂枝在方中有三個作用:溫通心陽,利水消飲,下氣降沖。
若無桂枝則茯苓不能通心陽而降沖逆;
無茯苓則桂枝不能化飲利水而寧心。
因此,茯苓和桂枝為本方主藥,相輔相成,通陽降沖,化飲利水。
五味子為本方關(guān)鍵,酸收浮陽,下歸于腎。
炙甘草培土制水,厚筑中州大堤,防止水氣上沖。
仲景經(jīng)方之精,千古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