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這學生顯然還預習過了,知道八綱辨證里的表證、里證。
何老師有點不知道怎么解釋,這狗日的教材,如果不告訴學生問診的目的,那么他們體會不出問這些的意義,但是望聞問切之后才是八綱辨證......難道要自己先講完八綱辨證然后再講問診嗎?
這個學生問的問題看似簡單,但實際上許多中醫學生一旦進入臨床便會變得猶豫不決,原因就在于面對患者時無法準確判斷病情、難以捉摸病癥。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中醫學生盡早接觸臨床實踐是非常有益的。
當他們完成中醫基礎理論學習后,接下來學習中醫診斷學,掌握了望、聞、問、切等技能,就應該前往門診跟診實習,如此一來,可以有效提升辯證診斷的能力。
此外,最佳選擇是全科門診,即各種疾病類型都有的那種,這樣能夠讓學生全面了解和應對各類病癥。
只有這樣,他才會真正理解,為什么外感病在治療過程中會逐漸演變成胃病,接著又變成肝膽病,甚至最后發展成腎病。
近年來時方之所以如此流行,與醫學分科有很大關系。各個科室都專注于自己領域內的疾病,形成了所謂的“專科專藥”現象。
就像那些祖傳秘方一樣,遇到某種病癥,醫生只要確認是自己擅長的范疇,就能迅速開出相應的藥方,而患者服用后往往也能收到顯著療效。
但僅限該病,換了一樣病,馬上抓瞎。
正當何老師進退兩難之時,李介賓出言為其解圍:“小崔,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八綱辨證雖然自古有之,但一直不成系統,是由清代程鐘齡進一步闡發而出,提出正反治病不過陰陽、表里、寒熱和虛實八字之說。后世醫家綜合各種說法,創立八綱辯證學說,沿用至今。”
“而何老師方才的說法,乃是出自傷寒論,要知道傷寒論是漢朝的方書,那時候還沒有什么八綱辨證,自然談不上什么表里;
如同五苓散是治療太陽蓄水證,小青龍湯治療太陽心下有水飲,都是既有表證又有里證,張仲景用表里雙解之法......你這樣強行一分為二的解讀,是用今朝的劍,斬前前前前前朝的官。”
小崔明顯吃了歷史學的不好的虧,即使李介賓講的很簡單了,他還是被繞進去沒走出來。
沒辦法,小崔學的很用功,看了八綱辨證就奉為絕對真理,在他的概念中是非表即里,怎么還會有又里又表的?這不成表子了嗎?
李介賓為其默哀三分鐘,這才剛一問呢,八綱辨證就已經這樣了,后面還有九問呢,兄弟你扛不扛的住?
而且八綱后還有臟腑辨證、六經辨證、病性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呢......他們可都是平行同級關系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