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診斷學即將開啟脈診篇章。
歷經千辛萬苦,在望、聞、問三診之后,終于迎來了最后的切診環節。
此時此刻,何老師心中不禁涌起萬般感慨。
回首往昔,這屆學生可謂是他教學生涯中最為艱難的一屆。然而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群充滿挑戰的學生,才迫使他不斷地提升自己,努力追求更高的教學水平。
在與學生們相處的日子里,何老師深切體會到了教學相長的真諦。
面對這屆學生們層出不窮的問題和疑惑,他不得不深入研究教材,廣泛涉獵相關領域的知識,以便能夠給予他們準確而詳盡的解答。
同時,他也積極鼓勵學生們提出自己的觀點和想法,通過互動交流共同探討中醫學的奧秘。
盡管教學之路崎嶇不平,但何老師始終堅信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會有收獲。
最近某賓不知道在忙什么了,他上課的時候輕松很多,不用擔心有人突然給他整個大活兒。
“今天該講脈診了,把脈可以說是中醫的標志性診法,一看到中醫,就會說,你給我號號脈吧。”何老師在講臺上說:“這說明在長期的診療實踐中,脈診成為了中醫的特征,又說明了診法在中醫發展史中的重要地位。”
一個學生說:“老師,我聽說有些人把脈能說出得了什么病,什么乳腺結節呀,膽囊炎呀冠心病呀......真的假的呀?”
何老師苦笑說:“可能有吧,不過我只能把出來心律失常。”
李介賓輕笑一聲,中醫就沒有冠心病,冠心病是西醫病,中醫的把脈怎么能把出來西醫病?
何老師沒有糾結這個問題,而是繼續講課:“把脈源自于什么時候?誰才是中醫脈學之宗?”
大樹回答道:“秦越人!”
“扁鵲!”
“都對的。”
脈學之宗是誰?名醫扁鵲:戰國時代名醫,后代奉他為“脈學之宗”。
采用望、聞、問、切四診法診斷疾病,成為我國中醫的傳統診病法。
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原名秦越人,勃海郡鄭(今河南鄭州新鄭市)人,或齊國盧邑(今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人,也有記載為渤海郡州(今河北任丘縣北)人。
戰國時代名醫,有多有名呢?太史公修《史記》,沒有記載《黃帝內經》,但是專門為扁鵲修傳,記載其事跡涉及數百年。
扁鵲精于內、外、婦、兒、五官等科,應用砭刺、針灸、按摩、湯液、熱熨等法治療疾病,被尊為醫祖。相傳扁鵲曾醫救虢太子,扁鵲死后,虢太子感其再造之恩,收其骨骸而葬之,墓位于今永濟市清華鎮東。
扁鵲是我國歷史上最早應用脈診來判斷疾病的醫生,并且提出了相應的脈診理論。
扁鵲是中醫學的開山開山祖師,世人敬他為神醫。
從司馬遷的永存之作《史記》及先秦的一些典籍中能夠看到扁鵲既實在又帶有傳奇色彩的終身。
扁鵲發明了望、聞、問、切的確診辦法,奠定了中醫臨床確診和醫治辦法的根底。
何老師說:“我們現在所知的脈診,其實已經是中醫發展了幾千年后的脈診,在過去,診法并不是這樣的。”
中醫脈診的部位現在中醫所采用的脈診法,基本都是以橈動脈為主要部位,橈動脈位于手腕的橈側(靠拇指側),這個部位在中醫上也稱為“寸口”。
因為我們所摸到的橈動脈的中心部位,離手掌的距離大約在1寸左右。
中醫在脈診上并不是一開始就采用“寸口”診脈的,在《內經》的記載中,就是通過診察人體所有的體表動脈來實現對疾病的診斷的。張仲景在《傷寒論序》中說:人迎扶陽三部不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