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因為張仲景用的是三部九侯。
那么我們現在的脈診是怎么發展來的呢?
“在《難經》提出單用‘寸口’作為脈診的部位以后,特別是晉朝醫家王叔和在他著的《脈經》中極力推廣用“寸口”診脈以后,中醫才逐漸將脈診部位固定在‘寸口’。”
有很多人認為,診脈是一種神奇的技術,醫生通過簡單的摸脈,就能洞悉人的疾病情況、體質、生活習慣等諸多信息,所以常常調侃道:“摸脈之后,身體就再無秘密可言?!蹦敲?,摸脈到底在“摸”些什么呢?
脈象,是指脈搏的快慢、強弱、深淺的情況。
脈象是中醫學名詞,指脈搏的形象與動態,為中醫辨證的依據之一。
脈象要素指脈象的基本組成部分,包括位、數、形、勢等四個方面。
一般分為浮、沉、遲、數四大類。
歷代醫家不僅對脈診的手法,定位千差萬別,就連脈象的數量也是并不統一。
晉代王叔和在《脈經》中細分為二十四脈,但是因為年代久遠,太過復雜,苦澀難懂。
明代李時珍 《瀕湖脈學》為二十七脈,還附帶體狀詩,最為方便上手,李介賓便是看此書入門。
明代李中梓《診家正眼》增為二十八脈,直到今天的教材,依舊是二十八脈。
何老師正在上面講不同版本的脈象數量,而李介賓則是在課本上亂寫亂花。
旁邊的大樹瞟了一眼,頓時被吸引了,輕聲念了出來。
只見李介賓在書上題了首小詩,名曰:中診不掛科。
內容如下:
脈診口訣每天讀,熟能生巧疑問除。熟讀心法三百遍,試題答案腦中現。
浮主表虛洪熱盛,芤失陰血虛濕濡。散革氣絕傷精血,崩漏半產陽氣浮。
伏痛邪厥里證沉,氣血虛弱牢寒疝。緩濕脾虛遲熱寒,澀精血瘀結陰痰。
數主里虛還有熱,陽疾陰竭元氣脫。動脈驚恐加疼痛,促瘀陽盛食痰癰。
氣血兩虛細濕兩,微陽暴脫氣血傷。短有無力氣郁損,代驚臟衰外傷痛。
實滑真弦大長緊,實證平人大健康。痰濕宿食實熱滑,弦痰胃衰肝膽痛。
緊痛宿食實寒有,長熱陽實見平人。